新征程 砥砺行 影像回眸 | “千年运河” 周家口

发布时间:2024-04-18 16:00  浏览量:9

“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

这是明朝翰林学士熊庭弼的诗句,描述了古时周口内陆码头的繁华。水域资源丰富的周口,于明朝时期兴起渡口漕运,靠着天然的水运优势,成为河南四大名镇之一。从周家渡口到周口,市名也由此演化而来。

灯火辉煌的周口运河古镇

1.

历史上“周家渡口”

沙颍河,这条养育了千万周口人的河流,是战国时期鸿沟水系中的一段。后来,鸿沟成为隋唐大运河的一部分,变成连接黄河与淮河间的通济渠。大运河开通后,对促进中国的商贸往来、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体到沙颍河周口段的漕运兴盛,则是在后来的明朝时期。

明成化年间,贾鲁河通周家口三川交汇之后,周家口水运东连江淮、西通襄宛,舟楫直达朱仙镇,商品经济迅猛发展,货船往来与日俱增。当时,六安茶麻、两湖竹木、两广纸糖、天津食盐、蒙疆骡马,连同省内豫西的山货煤炭、新郑的红枣、杞康的棉花、淮陈的黄花菜及当地产的皮毛、粮油等,均荟萃周口,行销各地。

水运鼎盛则是在清康乾时期,沙颍河周口一带又开辟了大渡口、小渡口、上下齐埠口、新渡口等码头。至此,周家口共拥有码头渡口22处,水陆寨门40余座,人口突破22万,成为河南四大商业重镇之一。

即便是后来的清末和民国时期,处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地处内陆一隅的周口航运,也依然发挥着支撑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

2.

内河航运再起航

据曾经居住在沙颍河岸边的老人回忆,新中国成立前,沙颍河岸边的航运,用的都是大帆船,顺风的时候撑帆,逆流的时候主要靠纤夫。用大麻绳拉着木船,小船七八个人,大船得二三十个人拉,每年夏季见得最多,因为夏天河水涨起来了,利于行船。

然而,随着后来公路、铁路等陆路建设的兴起,水路运输日益萧条,曾经辉煌的沙颍河航运一度败落。2004年,周口沙颍河复航工程启动,历经15个月的建设,至2005年12月28日,6艘400吨的货轮首次抵达周口港,标志着周口的内河航运再次起航,而周口也成为我省率先恢复内河航运的城市。

1975年7月,周口公路段上新修的周口项城沙河大桥。

1975年8月,周口水利枢纽工程胜利建成。

1986年12月,周口扶沟县清河清淤。

2004年,周口沙颍河航运。

3.

现代化“周口港”

随着沙颍河周口段被国家规划为高等级航道,2017年4月,周口中心港正式投入运营。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周口港列入全国36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2023年,周口市委、市政府整合原有的周口经济开发区和周口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成立新的“临港开发区”,将内河航运事业推向新的起点。

承载着悠久、灿烂水运文化的周家渡口,在历经千百年岁月洗礼之后,终于展现出了最美的一面:一座不断更新、持续发展,走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周口港”。

俯瞰周口中心港码头

繁忙的周口中心港

临港新城

周口港国际航线开通

周口中心港作为我省最大的内河港口,船舶经过淮河、京杭大运河可通江达海。

出 品:河南图片网(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图片数据库)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如需高清图片,请致电0371-63680390,联系人:吴慧娟。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