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活一次》恶评背后,是对贾玲《热辣滚烫》的肤浅理解

发布时间:2024-04-24 20:05  浏览量:7

减肥成功后的贾玲,似乎失去了原有的喜剧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冷感和距离感。

今年春节档,一批黑马横空出世,相信大家的手机里都被“狂瘦100斤”、“硬拉120公斤”的贾玲彻底刷屏了。

正如贾玲之前承诺的,她会把拍摄电影的过程,做成纪录片,并且免费观看,她确实做到了。

纪录片《我只活一次》,共有4个主题,分别是《冒险》《蜕变》《冲刺》《拳击》。

最后一集与电影《热辣滚烫》同天上线。

可以说,弹幕的画风,与之前电影宣传的积极向上截然相反。

诸如,“瘦了,脸上的肉还是有点松”、“减肥后,面相看起来‘刻薄’”等等。

以前,胖胖的贾玲,大家只会关注她的喜感和高情商;如今,瘦瘦的贾玲,也开始进入女明星的赛道,要接受公众对自己外貌的评判。

然而,这些都是“肤浅”的表面,电影真正要揭示的,不是减肥的力量,而是“这一年,我能成为谁”的那种,对未知的期待。

如果你只盯着贾玲瘦了这一点看,那说明,《热辣滚烫》真正的内核,你还没看到。

今天就让我们来讲一讲吧。

《热辣滚烫》讲述的是,一个肥胖自闭,被家人嫌弃,被爱人抛弃,被网络中伤的讨好型人格,在一次次受到伤害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反抗和自我和解,并最终学会了如何爱自己的过程。

大家关注的,电影一直营销的,就是减肥。

然而,在《热辣滚烫》瘦身版贾玲的背后,实际上是讨好型人格的一次崛起。

正如电影中乐莹虽然没能在拳击比赛中获胜,但她在努力的过程中,减肥了,让大家看到,她的毅力;她还在最后,拒绝了示好的前男友,让我们拍手称快;

比起赢比赛,乐莹更重要的,是赢得了自己。

主角杜乐莹是一个自卑但又真诚善良的人,正是因为自卑,所以不敢正视自己的需求,总是习惯性曲意迎合他人,但偏偏是这样的人,更容易感受到世界的恶意。

这种对世界报以热忱和善意,却总被回报以背叛、辜负、欺骗的循环,让乐莹形成了一层“自暴自弃”的保护壳,只要待在保护壳内,保持最低的生存需求,就不需要和外界沟通,也就不会受到伤害。

然而乐莹的这个外壳是非常脆弱的,只是一层薄薄的面具,并不能阻挡恶意和伤害。

因为乐莹并没有一个“自我肯定”的内核做支撑,因此所有外界对乐莹投射的指责、愤怒的倾泻都会被她内化,反复强化“我”是没有用的,这一根深蒂固的自卑心理。

而打破这一循环的唯一解法,是认清自己想要的,将那些“指责”“否定”的声音一一拒绝,不要再优先考虑他人的需求,肯定自我的价值,活的更“自私”一些,并没有错。

今天,让我们抽丝剥茧,看看讨好型人格,从幻灭到崛起的过程。

(1)为他人着想地一步步退让,换来的却是别人的“得寸进尺”

与乐莹相反,闺蜜、妹妹乐丹和表妹豆豆,还有前男友昊坤,就是更“自洽”的人,他们为了给自己牟利,哪怕别人受到伤害,也并不会有负罪感。

闺蜜背地里与乐莹的男友在一起,都怀孕准备结婚了,才打算告诉她,事后,还希望乐莹能够冰释前嫌,以伴娘的身份为她正名,免得背负“三儿”的骂名。

这样无理的要求,乐莹居然答应了。

妹妹乐丹前一秒,还在镜头前,跟母亲大肆地发泄,数落着姐姐的各种不是;下一秒就为了孩子上学,想让乐莹心甘情愿地将房子过户给自己,毫不违和地打着感情牌“她可是我的亲姐呀”。

豆豆是乐莹的远房表妹,希望乐莹能参与她综艺节目的录制。在乐莹答应参加节目前,她对乐莹一口一个“姐”的叫着,用自己“需要录节目才能转正”,间接地道德绑架她。

但是当乐莹鼓起勇气,为了她站在舞台上时,豆豆却能毫不犹豫地将她当做一个“笑点”,为了“节目效果”,恶意剪辑,随意造梗,对她的尊严肆无忌惮地践踏。

善良的讨好型人格,总以为自己忍让和包容就能换来亲人和朋友的“爱”,却不知伤人最深的,反而是更亲近的人。

因为讨好和不拒绝换来的“友情”“亲情”和“爱情”,从一开始就没有平等的地位,对方看不到这份关系的边界,只会一味的索取,越索取越觉得理所应当,而当停止给予的时候,这份“爱”立刻就会变成“恨”。

这时候,对方的逻辑就会变成,你给是应该的,不给就是错的,是该被批判的。

(2)不懂拒绝,直到退无可退,打破第一层保护壳:离家出走

一开始乐莹面对,别人对自己真心的践踏的情形时,采取的就是一味的退让态度。

因为讨好型人格的底色,是强烈的自卑和“不配得”感。

乐丹和妈妈以孩子为名,问乐莹要房子的时候,她的回复是,“为了孩子的话,我还能说什么呢?”

这种情况下,“不给”其实是理所应当,或者“给”但必须是有条件的,也是公平合理的回复。

可对乐莹来说,摆在她面前的,似乎除了同意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乐莹认为,自己是没有对自身所有财产进行支配的权利的。

所以,当其他人提出一个为了“集体利益”的理由,自己就没有权利拒绝,就只能跟随集体的决策,而无条件地让渡所有权。

当妹妹并不感激自己的“无条件付出”,反而认为这是理所应当;

面对妹妹认为,“乐莹没对家做出和自己同等的贡献,这个房子本来就不该是乐莹”的言论时,她甚至没有在言语上为自己做任何辩驳,只是以离家出走发泄不满。

此时的离家出走,不是“自我的建立”,只是一层安全壳被击碎了,被迫寻找其他的壳子罢了。

而妈妈却误以为,乐莹终于要走出独立的第一步,甚至鼓励她,表扬她。

(3)第二个保护壳的破碎:幻想中的爱情

离家出走之后,乐莹的第二个壳子是她“幻想中的爱情”。

妈妈站在妹妹那边,自己失去了亲情的支持,那个家再也无法呆了,但她内心的自己,仍然是脆弱无依的,于是她开始向往寻找,以为爱情会是自己的另一个依靠。

在乐莹的角度来看,卖不出课的健身教练昊坤,仿佛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适应不了人情虚假的社会,尴尬又卑微的自己。

在她的眼里,刚开始的昊坤是有梦想的,站在台上打拳时,那专注和投入的态度让她着迷。

而因为乐莹自己的“不配得”感,她从来不曾为自己想要的事情去争取,甚至在长时间的蹉跎中,早已遗忘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和拳击教练短暂在一起的时光,像一束光照进乐莹黑白无味的生命中,学习拳击也像一个兴奋剂,注入乐莹死气沉沉的身心里。

当昊坤因为店老板老梁的偏心,失去了参加拳击比赛的机会时,并不宽裕的乐莹,预支工资,用5000元买来昊坤实现梦想的入场券。

没想到,她转身就被现实撞得粉身碎骨,昊坤放弃了梦想,接受了3万元的假拳费,对于曾经口中的梦想,和乐莹—-这个过渡期,“上不了台面”的女友,都弃如敝履。

昊坤是挣扎过的,自己的年龄、实力摆在这里,是冲刺过后的一无所有,还是见好就收,保留体面,两者之中,他选择了后者。

乐莹与餐厅服务员若曦不同。

若曦对男教练卖课的套路(约你=卖课),餐厅老板口头的“不规矩”都心知肚明,但她却有自己的底线,懂得婉转迂回地保护自己的不同;

但乐莹却像一只飞蛾,不懂得表达却有一颗执拗的心,哪怕滚烫的火焰,灼烧得体无完肤,也不愿回头。

这团火焰,烫得昊坤看见软弱的自己,烫伤了企图揩油的餐厅老板油腻的自尊心,烫破了求职综艺节目上“专家”和“观众”的冷漠和自以为是。

于是爱情离开了,工作丢失了,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谩骂淹没了乐莹,她终于失去了所有的壳子和退路。

毕竟面对网络,人是无处可逃的。

乐莹的忍让和不拒绝,终于换来了所有企图占她便宜的人的心满意足,她变成了看客眼中想看的故事,只剩下遍体鳞伤的自己。

(4)破茧成蝶的过程很痛苦,但最后却是美丽的

现实不是电影,很多故事到这里就完结了。

被现实摧毁了求生欲和生命力,只有避世的行尸走肉,他们将永远都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

但是,乐莹是幸运的,生活的千锤百炼,最终转成了她对世界打出的一记重拳。

在她生命中最有活力的那段时光里,是拳击拯救了她。

现在她要用拳击,让曾经失去一切的自己,重返光明。

在乐莹近乎疯狂的训练时,周围人对她的目光和看法是逐渐转变的。

教练老梁认为,乐莹这个胖子,要坚持练拳击,是不可能的;

但他在她的坚持中,看到了信心,本来一毛不拔的他,不仅延后了乐莹缴纳课时费,还最终给了她一次替补上台的机会。

然而,也仅此而已。

他是现实且理智的,因为双方实力悬殊,他不希望看到乐莹盲目坚持打完全场而受重伤,劝她适可而止。

妹妹乐丹,当她被问到对改变之后的姐姐的看法时,她给予了肯定,说瘦身效果挺明显的,虽然仍嘴硬地说,“想要赢,还得找个男人嫁了”。

这就是电影令人欣喜的地方,电影并没有陷入一种“乐莹通过努力后,立刻就赢回了大家都喜爱和尊重”的俗套剧情中,毕竟那不现实。

因为自始至终,乐莹需要赢回的,只是与曾经自卑而渺小的自己和解。

乐莹转变的执念是“想要赢一次”,并不是通过“瘦身”变得和过去不同,从而得到周围的认可。

而且可以看出,对于乐莹的转变,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理解和支持的。

就连一直关心和爱乐莹的爸妈,哪怕看到她在拳击场上受伤,坐在台下眼泪汪汪,也支持她的想法,但还是会委婉地表达,希望乐莹能回来帮持家里的店。

而这一次,乐莹学会了拒绝。

片中有一幕,爸爸看着乐莹不小的变化,笑着问她说,如果你有一大一小两个苹果,朋友需要的话给哪个。

曾经的乐莹会两个都给,换来的是朋友认为她不爱吃苹果。当爸爸以为现在的乐莹不会给了,乐莹却说“看心情吧”。

学会拒绝,并不只是单纯地拒绝“道德绑架”的恶意,或者是他人对你的无边界感地试探,更是对于那些站在“为你好”的角度,甚至善意的对你人生的干预。

结语

想要赢一次,实质上是真正按照自己的想法活一次罢了。

站在拳击场上打完整场比赛,是对过去无力的自己和所有嘲讽看不起自己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不必去过度体谅别人,为自己而活以后,得到的不是“复仇”之后的快感,而是一种超然的充实感。

乐莹跑步过程中,这种心态的变化尤为明显。

虽然电视上还是播放着,被恶意剪辑,中伤自己的综艺节目,她已经可以不再理会,当作没看到;

跑步时,路过背叛自己的闺蜜和前男友在散步,她也可以当作不认识,淡然处之,擦肩而过;

比赛结束后,曾经抛弃自己的“渣男”有意挽回,她也可以体面拒绝,说看心情吧。

诚然,学会拒绝和重视自我的需要,并不是终点。

在拒绝恶意的伤害和善意的干预后,不以敌意看待世界,面对不理解自己的人,也不试图解释自己时的那种淡然,才算真正“赢”了!

标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