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寻找“杜立特”》全球首映,他们在寻找什么?
发布时间:2024-04-19 22:48 浏览量:8
一群人,十多年,走访200多个村庄,寻访上千位老人,从层层叠叠的时光尘埃中,追寻一段历史——二战期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空军16架轰炸机奔袭日本实施轰炸。这场由美军中校J·H·杜立特负责实施的突袭行动,被称为“杜立特行动”。轰炸结束后,15架轰炸机75名队员在浙江、江西、安徽、福建一带弃机跳伞,64人被中国军民成功营救。
这段由中美人民血与火铸造的友谊,在82年里代代相传。
82年后,首部反映杜立特行动大救援本土历史研究之路的纪录片《寻找“杜立特”》,于4月18日下午2点30分在衢州市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全球首映。
寻找“杜立特”,是为了寻找什么?
一批珍贵的史料物件
还原更清晰的历史脉络
30分钟的纪录片,出现了很多衢州人熟悉的面孔和名字。
衢州资深媒体人巫少飞、文史爱好者钟睿、军事爱好者俞俊、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韩强、中国银行衢州分行职员郑伟勇、江山市原档案馆馆长徐青……在十多年间,他们通过探寻、发掘、记录,收集了200多件有关杜立特行动的实物证据。
今年1月28日,衢州市杜立特历史研究会正式成立,这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有了共同的组织。
心血,浓缩在一座场馆之中。
衢州市柯城区水亭街9号,是全球唯一获得杜立特突袭者协会、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双重认证的纪念馆——杜立特行动纪念馆,他们收集的史料、信件、飞机残片……都让场馆的展品更加丰富,也让这段历史被更多人了解。
纪录片首映当天,“杜立特行动衢州大救援”主题展览在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开展,不少展品是首次展出。
在一张宽1米,高70厘米的杜立特突袭行动作战地图前,郑伟勇以衢州市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的新身份,向记者讲述背后故事。
“这是纪念馆收到的第一件展品。”2017年,郑伟勇前往美国代顿参加杜立特突袭75周年纪念活动,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赠送了这份当年父辈们用过的突袭作战地图复印件,上面有突袭者和他们后代的签名,“按照航空公司规定,这件物品只能折叠托运,我们跟工作人员沟通,告诉他们这是杜立特纪念馆的珍贵展品,他们热心地找来了纸板箱,贴上标签,让我们带上了飞机。”
中美友谊深入人心,除了本地研究者之外,还有更多人加入到还原历史,致敬反法西斯英雄的队伍中。
美国南加州广府人联谊会会长陈灿培一直致力于“杜立特突袭行动”物件收藏。这是他第二次来到衢州。此前曾为杜立特纪念馆热心捐出116件藏品,这一次又捐赠杜立特突袭队飞行衣队章等34件珍贵藏品。
“有的称得上‘镇馆之宝’。”陈灿培着重介绍了一枚印着杜立特人像的金色奖章,“这是罗斯福总统颁给杜立特的总统奖章,全球只有这一枚,这也是在国内第一次展出。”
陈灿培夫妇的捐赠,背后也有美国华人专家委员会副会长叶丽火等人的热线牵线。
“当时杜立特突袭行动的轰战机降落在衢州,实施救援最多的就是衢州人民,展现中美友谊,衢州就是最佳之地。”杜丽火说,陈灿培夫妇把相关藏品捐赠杜立特行动纪念馆,有着特殊意义。
两封从美国飞往浙江的信件
记录代代相传的真挚情谊
战争年代所结下的深厚友谊,历久弥新,在后人传承中变得愈加珍贵。双向奔赴的故事,仍在不断续写。
2015年9月,时任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主席杰夫·撒切尔应邀来华,一路追寻父辈足迹,来到衢州访问,并提出成立杜立特行动纪念馆的建议。
2018年10月24日至28日,美国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一行24人,远渡重洋,前来衢州参加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开馆仪式,赓续友谊,与救援者后裔互赠礼物。
六年后,救援者后裔苏珊·奥扎克再次来到父亲的获救之地,与营救其父的江山村村民廖诗原之子拥抱。一双双不同肤色的手,再次跨越战火,紧握在了一起。
在当天的主题展览一角,两封从美国飞往浙江的信件保存如新,记录下杜立特突袭者与临安救援者张振华后裔数十年的书信往来与深刻情谊,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驻足观看。
书信背后,是已经被还原的一段历史:1942年4月18日,杜立特执行任务的1号机坠落在浙江、安徽交界的西天目山豪天关岭上,时任浙江地方银行於潜分行经理张振华参与救援。
战火中的情谊,还有一段感人的后续。
1947年,张振华的小儿子张生达感染了结核性脑膜炎。在药物紧缺的困境下,张振华不得已求助杜立特。而杜立特也伸出援手,将青霉素等药物通过特急邮件运往中国。
这一次,张振华后裔将5件珍贵物品捐赠给了杜立特纪念馆。
“这是一段双向奔赴的情谊。”当天,已经79岁的张生达也来到现场。一旁,张振华后裔金志坚总结,张振华救了杜立特,杜立特又救了他的儿子,“这就是生死之交。”
“1992年,大哥(张振华儿子张康达)写了一封信给杜立特,当时杜立特已经九十多岁了但还是坚持回信,也还记得那场救援,说明中国人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是被记得的。”金志坚指着信件落款处杜立特的签名,一同前来的家人也纷纷在展板前合影,将前人的勇敢和真情铭记于心。
这次张振华后裔捐赠的物品,大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张康达与杜立特的交往资料,更印证了这段友谊的延续。
一把送出的老宅钥匙
凝结世代情谊与呼唤和平的心声
参观杜立特行动衢州大救援主题展览时,美国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成员特雷西·戴安·康特伯格在展柜前久久驻足,激动地流下热泪。泛黄的纸张上,蓝色水笔记录着一列列江山县美机降落地居民被敌残杀和房屋财产损失情况。
“我是一名历史老师,但我之前只知道杜立特突袭行动,不知道中国人民做出了这么大的牺牲,这让我非常感动。这段历史能够跨越时间,成为我们之间友谊的桥梁。”特雷西·戴安·康特伯格动情地说。
身为突袭幸存者,查尔斯·奥扎克曾说,“我们今天怎么活着,决定了他们牺牲的意义。”
杜立特行动大救援扎下了中美友谊的根,凝结着中国人的大爱,更呼唤着珍爱和平的共同心声。
这场主题展览,让衢州第二中学原党委书记、衢州市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顾问潘志强感叹:“今天的场景就像30年前的画面重现,而中美双方对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
1994年,衢州市和美国明尼苏达州雷德温市结为友好城市。两年后,在衢州第二中学任英语教师的潘志强被推选为两地首位互派交流教师。“当时海外对杜立特行动的了解只停留在事件本身,而对行动背后凝结着的中美两国情谊知之甚少。”潘志强任教期间,雷德温市的学校多了一门叫“China”的课程,一颗彼此了解的种子在大洋彼岸悄然播下。
在潘志强看来,杜立特行动的后半篇文章需要靠一代代年轻人延续。中美两国的年轻人都应该知道这段历史,只有铭记历史,才会珍惜友谊,珍惜和平。这也是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的国际表达。”
多年来,衢州第二中学承担起两地青年交流的使命。2016年起,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在衢州第二中学设立奖学金,对杜立特突袭英语征文优胜者进行奖励。衢州第二中学也率先探索国际理解教育,试图让年轻人具有中国心、世界情,既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也拥抱世界。该校开展的《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衢州的‘衢’,寓意四通八达,它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通达,更是心灵层面的相通。杜立特行动大救援搭建的正是民心相通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说。
当89岁的廖明发将自家江山老宅的钥匙送给查尔斯·奥扎克的女儿苏珊·奥扎克,坚定地说“我家就是你家,欢迎随时回家”,让随行的不少人热泪盈眶。
“我们的泪水是为人类而流,不仅仅是为中美两国人。”中国外文局翻译院院长黄玉龙说,这把钥匙是世代国际友谊、珍惜与呼唤和平的象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