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河南男子寻亲多年未果,女儿放学:爸,有人跟你长得一样

发布时间:2024-04-19 22:02  浏览量:8

2005年,河南郑州的某所中学门口,一个刚放学的女学生在校门口逛商店时,突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背影。

校门口的一间卖观赏鱼的小店中,女学生隐约看到了自己的父亲,于是她赶忙找到那个疑似父亲的人说:“爸,你怎么在这?”

没想到中年男子听到女学生的话后愣住了,他从未见过眼前的女学生,为何她会喊自己爸爸呢?

女学生见到中年男子神色诧异,然后仔细端详了男子的模样,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油然而生,眼前的中年男子和女学生的父亲有着9分相似,但整体气质却不像同一个人。

回到家后,女学生把在学校门口的遭遇告诉了父亲,父亲却自嘲道:“我知道我长得不帅,属于大众脸,跟别人撞脸很正常。”

父亲的解释让女学生不再多想,可没想到接下来的一通电话,却带来了一段离奇的寻亲故事。

就在女学生认错陌生人为父亲没多久,女学生的父亲突然接到了一通电话:“您好,您是周勤予吗?我叫李保国。”

女学生的父亲名叫周勤予,而电话那头的李保国却是女学生在校门口遇到的神似周勤予的人。只是谁也没想到,李保国居然会给周勤予打来电话。

李保国之所以给周勤予打去电话,其实是由很多乌龙造成的。

李保国家住郑州,靠卖观赏鱼为生,不过最近他却有着很多烦心事,无论是丈夫娘还是小姨都一直在“责备”李保国不懂礼数。

李保国的丈母娘在逛街时偶遇“女婿”,主动喊女婿的名字后,却发现对方丝毫没有反应,只管自顾自地走着。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李保国的小姨身上,小姨出门办事的时候碰到姐夫从身旁经过,主动打招呼后对方却没有反应过来。

这样没有礼数的行为着实惹怒了李保国的丈母娘和小姨,她们对于李保国在被打招呼后不做反应的举动十分生气。

面对小姨和丈母娘的责备,李保国心中越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李保国压根不知道小姨子和丈母娘什么时候在大街上见到过自己,更别提回应她们了。

因为小姨和丈母娘的责备,让李保国心中闷闷不乐,独自发愁时猛然想到了在学校门口卖观赏鱼的女学生,当时女学生突然叫自己“爸爸”,究竟是女学生眼花认错人还是因为自己和他的父亲太过相似呢?

出于一种探求真相的心理,李保国趁着女学生放学时问她要到了她父亲周勤予的名字和电话,然后想好说辞之后便给周勤予打了过去:“您好,您是周勤予吗?我叫李保国...”

周勤予也不知道李保国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他在接到电话时只感觉对方的声音异常亲切,两个人在电话中聊了有十多分钟,越聊越觉得相见如故。

李保国在电话中向周勤予坦言:“我是从上海被人抱养到河南的,一直想找到自己的家人,可一连四十多年都没有找到。”

李保国的话让周勤予大吃一惊,他和李保国的人生经历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周勤予同样是被人从上海抱养到郑州的,一直想要寻找家人,可一连找了很多年,始终没有任何音信。

此番电话交谈,让两个人心中生出一股莫名的熟悉感,相同的人生经历,相似的声音线条,周勤予和李保国恨不得立刻见到对方。

于是李保国在电话中和周勤予商量,定于第二天下午在郑州天成市场见面。

结束电话后,李保国和周勤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两个从未谋面的人此时却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羁绊。

经过一夜无眠,两个中年男人收拾好衣着后便早早地前往天成市场门口相见。好似心有灵犀一般,原定于下午的见面时间,两个男人竟然都提早赶到,当两人见面的一瞬间,同时陷入到了呆滞之中,放佛时间就此凝固。

李保国和周勤予同时站在天成市场的门口,两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却一眼认出了对方的身份。原因无他,两个人实在是太过于相似,甚至可以说是从一个模子中雕刻出来的。

李保国愣愣地看着周勤予许久,然后发出了一句感叹:“怪不得家里人会认错,世上还有长相一样的人!真的让人难以置信!”

周勤予尚未从相似的样貌中反应过来,仍旧痴痴地看着眼前的男人,心中却早已被打翻的五味杂陈。

李保国和周勤予大眼瞪小眼许久,身边也围了一群吃瓜群众,他们丝毫不理解眼前两个男人的心情,只觉得两个双胞胎脑子有病。

平复完心情后,周勤予主动走到李保国面前,伸出双手紧紧地抱住李保国说:“兄弟,我太激动了!”

被周勤予抱着,李保国只觉得心中有一股想哭的冲动,可能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李保国感觉周勤予就是自己的亲兄弟。

李保国和周勤予两个大老爷们抱在一起,并没有感觉到突兀,两个人都是从小被人领养的,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家人,甚至连家人是否存活于世都不知道。

如今见到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人,除非是利用“克隆”技术创造的人,否则世间怎会有如此相像的陌生人呢?

周勤予和李保国有着同样的双眼皮,大大的眼睛,甚至连耳后的脖子上长得“猴”,无论位置和大小都一模一样。

如果说周勤予和李保国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生活环境不同,遭遇的事情不同,周勤予的脸上沟壑更深几分。

虽然没有得到科学依据,但此时的李保国已经能够确认,周勤予就是自己的同胞兄弟!

对于李保国来说,能够在中国十多亿人中遇到周勤予,几乎可以称得上奇迹。李保国其实并不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而是在前些年为了做生意搬到郑州的,只是让李保国也没有想到的是,缘,妙不可言。

李保国向周勤予诉说着自己身上发生的趣事,比如被丈母娘和小姨责怪,还比如在卖鱼时一些客人莫名其妙地叫李保国为老周,甚至还问李保国:“老周,你什么时候改行卖鱼了?”

周勤予听着李保国的趣事,心中难掩兴奋,或许这就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李保国和周勤予也聊了关于自己的身世,发现两人的身世几乎一模一样,同样是出生于1957年,从上海被人领养,不过一个被领养到了郑州,一个却被领养在了洛阳。

从两人的出生时间和领养经历来看,几乎已经能够确认李保国和周勤予是亲兄弟,可当两人拿出身份证对比时,却发现了一处不同。

李保国的身份证上面出生日期是1957年5月21日,而周勤予的出生日期却是1957年4月20日,周勤予比李保国大了一个月。

周勤予和李保国看着对方的身份证,反而陷入了沉思,为何兄弟有着同样的经历却在出生日期上产生了不同呢?

猛然间,周勤予想到了一件事,农村都习惯用农历来记录生日,而身份证上的时间是公历,会不会是记录有误呢?

为了验证两人的身份,周勤予和李保国一致决定去郑州医院做一次DNA检测,毕竟外貌能通过整形改变,DNA却改变不了。

周勤予和李保国达成一致后,风风火火地前往医院做检测。两人先做了血型检测,发现都是B型血,周勤予还以为相同血型就能确定两人的血缘关系,直接紧紧的将李保国抱在一起,略带悲腔的说:“兄弟啊!我可算找到你了!”

可还没等周勤予从喜悦中走出,医生反而浇了一盆冷水,说:“血型相同不代表你两人有血缘关系,具体的结果需要等一个星期以后DNA检测出来。”

虽然闹了一场小乌龙,但周勤予的兴奋劲依旧没有消停,他几乎可以百分百确定李保国就是自己的亲兄弟。

等待医院DNA结果期间,李保国和周勤予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好,真的如同亲兄弟一般。周勤予邀请李保国到家中做客,并拿出了自己儿时的照片让李保国看。

当李保国看到周勤予儿时的照片后,当即傻了眼,支支吾吾说不出话。周勤予看到李保国的异样后,赶紧问道:“兄弟,你怎么了?”

周勤予的询问让李保国回了神,只见李保国小心翼翼地从怀中拿出自己儿时的照片,与周勤予的照片一对比,更是让周勤予的家人傻了眼。

小时候的李保国和周勤予几乎一模一样,无论从五官还是身形,几乎就是一个人。如果不熟悉周勤予的人,甚至根本分不清两张照片哪个是周勤予,哪个是李保国。

难道世间真的有如此巧合的事情吗?不过此时两人的DNA检测还没有出来,并不能确定两人具有血缘关系。

等待结果时,李保国和周勤予两人心事重重,都在期待这DNA检测结果出来,同时也害怕DNA检测带来不好的结果。

周勤予却十分坦然,他早已看出了李保国的心理,所以对李保国说:“兄弟,哪怕医学检测咱俩没有关系,我也会把你当兄弟对待!”

李保国听到周勤予的话后,心中算是松了一口气,不过两人却依旧期待着DNA检测结果出来的那一天。

一连过去一周,李保国和周勤予两人一同前往医院取结果,结果一件令人诧异的事情发生,医生告诉两人:“检测尚未有结果。”

医生的话让两人感到了一丝不安,难道两人并不是亲兄弟?所有发生的一切都是一种巧合吗?

在两人焦急等待中,时间也过去了一个月,当两个人再次来到医院后,医生却给出了一个结论:“周勤予和李保国是双胞胎!”

之所以一个月后才给出结果,不是因为医院想要卖关子,而是检测结果早在第一个星期就已经出来了,但医生却保持一个怀疑的态度,毕竟两个人的身世太过离奇,更加离奇的则是两人的DNA进行24项比对,结果却是24项比对都完全一致。

除非是在采集DNA样本时只用了一个人的血液,要不然就是两人是同卵双胞胎。

发生在李保国和周勤予身上的事情太过离奇,甚至巧合得让人怀疑不真实。可以说发生在李保国和周勤予身上的事情,比买彩票中亿元大奖还要低。

当李保国和周勤予在拿到DNA检测证明时,两人喜极而泣,紧紧想用在一起。两个年龄加起来超过百岁的中年人,此时哭得像个孩子一般。

给李保国和周勤予做检测的李医生也对两人的经历感到震撼,李医生从医30多年,也多次利用DNA检测给一些被拐卖、抱养的人找到亲人,可从来没有遇到过李保国和周勤予这么巧合的事情。

李保国和周勤予的相遇,就好似上天早已写好的剧本一般,甚至连小说中都不敢这么描写。

周勤予好李保国属于同卵双胞胎,两个人在时隔50年第一次遇到了血浓于水的亲人,不得不说是一种眷顾。

面对突如其来的喜讯,周勤予丝毫不带掩饰地表示:“这可真是瞌睡遇到枕头,好运气到家了!”

虽然周勤予和李保国两人因为一系列巧合相遇,并确定了亲兄弟的关系,但两人却一直有着同一个心病,那就是找到亲生父母所在。

不过两人先后跑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始终没有找到亲生父母,但两兄弟却仍未死心,在彼此的陪伴下,终有一天会找到亲生父母。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