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走进新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从松峰书院到文博园——在巴里坤感受“文风甲全疆”

发布时间:2024-04-21 00:18  浏览量:9


[开栏语]

人们常说,到了新疆,才知道中国之大;深入新疆,更会感悟: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在驼铃悠悠响彻千年的新疆,在古代四大文明交汇的天山南北,中华文化数千年延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今起,石榴云/新疆日报开设“文化中国行”专栏,持续推出全媒体报道,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围绕文物古迹发现、名城名镇古村古街保护、文化旅游发展、非遗保护传承、文明交流互鉴等内容,设置“考古中国”“探访中国”“游历中国”“非遗中国”“开放中国”等主题,多维度立体式报道自治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创新经验。敬请关注。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王晶晶

4月18日早晨,一场春雨过后,巴里坤文博园松峰书院的青砖黛瓦被冲刷得焕然一新。书院中轴线上由东向西,分布着影壁、状元桥、大成殿、文魁阁,两侧是摆着案几的学堂。影壁前,60岁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历史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侯光富正领着6岁的恩卡尔·哈依热提诵读《弟子规》。

两天后,这一老一小,将在巴里坤一年一度的开笔礼仪式上,带领全县300多名学龄前儿童诵读这一国学经典。“我考上大学那年,父母带我在书院参加过状元礼,很有仪式感。希望恩卡尔长大后,我能带着全家人也在这里完成她的状元礼。”恩卡尔的妈妈说。

2006年被命名为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军事重镇,是“新北道”进入新疆的第一重镇,有“文风甲全疆”的美誉,而兴盛的文风就源于清咸丰年间创立的松峰书院。天山深处这间小小的书院,不仅圆了一批批文人的梦想,也在巴里坤种下了崇文尚学的种子。

侯光富自幼随父母从山东来到巴里坤,他的儿时记忆里,最崇拜的人是上衣口袋里别着钢笔的文化人,村民们选女婿,也要先问能不能读书识字。从部队退役后,他曾做过教师和宣传工作,后又从事文史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侯光富手机的地图软件里,标记了巴里坤县域内83座烽燧的地标。黄色标记的是清代烽燧、红色标记的是唐代烽燧、蓝色标记的是戍堡遗址,每一座都是他用脚步丈量抵达的地方,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

巴里坤文化历史家底深厚,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处。

近年来,巴里坤先后投入近5000万元,修缮保护了松峰书院、汉满两城古城墙、清代粮仓和古城楼。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的专家学者,在巴里坤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摸清家底、保护好家底之后,就能更好活化利用。”侯光富说。如今,来巴里坤的游客,都会去位于县城汉城南街的巴里坤文博园。2万平方米的文博园,让地下的文物活起来,把书中的历史展现在游客眼前。

走进文博园内的清代粮仓,这些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粮仓历史感扑面而来。踏进门槛,就能看到粮仓1米多厚的墙壁,房顶为榫卯结构,地面用厚木板铺设,木板距离地面20厘米,可防鼠患和潮湿。

“放粮不是打开仓门发一袋袋的粮食,而是用一条长条板自内而外,利用倾斜的坡度将散装的粮食从仓内放到仓外。”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晓亮说。粮仓的北边有一座廒神庙,用以惩戒那些上下勾结,低价买进、高价冒销,巧取豪夺粮银之人。

清代粮仓还设有票证馆和农耕馆。票证馆展出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类票证,唤起了来自全国各地游客关于过去的情感记忆。农耕馆里展示着巴里坤的屯田历史,通过文字介绍和实物展示结合的形式,展现兵屯、旗屯、民屯等屯田方式,让参观者理解巴里坤古城“镇西”的含义,也读懂了这座城在历史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边疆稳定的作用。

“保护是基础,活化利用是途径,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蒋晓亮说。采访时,记者遇到了新疆曲子的唱家子(唱得好的人被称为“唱家子”)娜仁其其格,她来巴里坤文博园看专门为新疆曲子搭建的戏台。

新疆曲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7年,娜仁其其格跟随哈密市级传承人陈建生学新疆曲子,她最喜欢唱的是《张良卖布》。每年她都会和巴里坤各乡镇、社区的13个新疆曲子自乐班社成员一起演出、比赛,还对传统曲目的内容和曲调进行创新。最有意思的是,当地还推出了新疆曲子原创剧《骆驼客》,每年7月在巴里坤古城的得胜门给游客表演。

蒋晓亮说,去年,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传承工作现场会在巴里坤召开,巴里坤学习了新疆其他地方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经验。2024年,县财政投入250万元,联合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巴里坤白格托别墓地等进行考古发掘,还将投入100万元编制《巴里坤汉城古城墙修缮保护方案》。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