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冬皇”的故事里,三个男人的变与不变

发布时间:2024-04-22 21:37  浏览量:9

还有两天,牛庄路上又将响起“广陵绝唱”。话剧《孟小冬》开演之际,记者连续蹲守中国大戏院。眼前,青衿飘袂,华裾织翠,仿佛时空倒转重回旧时景象。

风华绝代的一生,不可能独自造就。说起孟小冬,同样不得不提对她影响最大的三个男人:余叔岩、梅兰芳和杜月笙。为此,趁着演员紧张排练的间隙,记者相继采访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刘鹏、刘炫锐、吕梁。

刘鹏:“百变”演员再求变

从《钢的琴》里的“胖头”,到《12个人》里的“1号陪审员”,再到《商鞅》里的“商鞅”,话剧舞台上的刘鹏是“百变”的。“我喜欢挑战一些离自己比较远的角色,这会让我更有创作欲望。”因此这一回,他选择成为《孟小冬》里的“余叔岩”。

余叔岩出生于梨园世家,刘鹏则出生自音乐世家。小时候,刘鹏生活在甘肃,爸爸是陇剧团里的竹笛演奏专家,没多久又因工作调动去了甘肃省歌舞团。

回忆起曾经生活在陇剧院大院的日子,刘鹏只记得“当时好像整个院团的人都住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排练厅就在大院隔壁”,而对陇剧的印象则只停留在“唱法很冲”。

“陇剧是甘肃独有的传统戏曲艺术,它应该是很有韵味的,只是那时候我还太小不懂。戏曲都是相通的,所以我想参加这个戏,填补小时候模糊的记忆。”

虽然刘鹏和余叔岩家世有些相似,但外形却有着天壤之别。剃掉长发和大胡子后,刘鹏更希望从人物的内在塑造角色,“余叔岩的性格比较孤僻,说话比较冲,爱损人。剧本中原本有一些温文尔雅的台词,我觉得不像是他会说的话,就和导演商量如何改得更简练自如,略带调侃诙谐的味道。”

刘炫锐:尝试让自己慢下来

很难想象,坐在记者面前说话轻声细语的刘炫锐,是话剧《英雄儿女》中高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主角王成。

“其实我现在的状态并不是我本人的性格,生活中我的语速特别快。”刘炫锐说,从面试《孟小冬》中梅兰芳的那刻起,他就开始收敛起身上“东北小伙”的劲儿,尝试让自己“慢下来”。

刘炫锐一头扑进了角色研究中,对梅兰芳的人物性格有了诸多自我理解,“生活中梅先生的‘慢’,是一种得体、随和的表现。”

要“慢”得恰如其分,得先从模仿开始。刘炫锐收集了很多梅兰芳生前留在世界各地记录他生活和舞台艺术的影像资料,“我把录音当成‘电子榨菜’,听他的语感,一点点找感觉。听多了我发觉,梅先生讲话并不是那种把每个字都拖长音的慢,而是中间停顿比较多,因为他有特别多要思考的,这才会显得他说话的段落特别长。”

有一回,刘炫锐看到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在一次采访中谈到,男旦之所以难演,是因为男人要在舞台上演一个女人,尺度是很难拿捏的。“这对我的启发很大,我在《孟小冬》的舞台上,必须找准‘中间值’。剧组里大家都对我很包容,说听习惯了觉得还可以,希望观众到时候能接受这样的‘不紧不慢’。”

吕梁:不会去脸谱化人物

吕梁的变化,或许是三个人中最大的。

和去年年底在主题工作坊上围读剧本时相比,吕梁瘦了一大圈。“我在剧中饰演杜月笙,1947年孟小冬在中国大戏院以《搜孤救孤》成为绝唱,就是为了庆祝他六十大寿。”吕梁告诉记者,60岁的杜月笙,是一个每天晚上要靠别人捏着他才能减轻痛苦勉强入睡的老人,“瘦一点更像。”

瘦弱老人模样的杜月笙给吕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张大合照很特别,前排坐着包括‘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在内的京剧名角儿,他和很多大亨则站在后面,这种对于京剧和伶人的尊重,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

杜月笙是一个特殊时代产生的一个特殊的人,“今天我们回望的时候,那些历史人物的足迹和荡起的灰尘,被时光封存在哪里了呢?”在《孟小冬》里,吕梁希望尽可能把这个人物丰富多变的命运挖掘出来。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