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在后》|能看到主创们在剧作层面的努力,但努力偏离了方向

发布时间:2024-04-22 19:57  浏览量:8

拍摄一部类似《黄雀在后》这样的犯罪悬疑片是比较冒险的,在诡计的设计上,很容易把自己陷进去。观众也知道案件真相肯定不是最初展现的那样。而碎片化镜头的剪切的确是让悬念感拉满,但讲述方式让故事的复杂性变得可观的同时,主创也给自己设了陷阱。

先说一个优点,为了影片的反转力度,把本来涉案的儿子放到最后,从剧作层面来说没什么问题,作为大方向上的设置肯定是可行的,能出效果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特别是母亲,也为了保护儿子犯下命案,儿子却并不知情。这样一个故事结构听上去多少有点儿意思。

另外在人物关系上,除了儿子犯下的命案之外,其核心案件是这个为儿子犯罪的母亲。她因遭遇勒索杀害了另一个想要回儿子抚养权的母亲。这种设定,如果拍好,其实能成为一个加分项,但最大的问题出在遗失的手机上。

此前,悬疑的密度很集中,涉案的悬疑人都一个个出现。到了最关键的疑点和揭秘时刻,竟然是在手机里。可以想见,在悬疑罪案的创作过程中,主创在铺陈各种诡计和撒网的同时,那个如何反转的时刻,是最考验人的。

这是很多创作推理悬疑故事的人会遇到的终极难题。为了能够精彩地完成预期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能够成功地让男孩合理地浮出水面,只能是让他出现在被害者关秀英当初拍摄的手机视频里,这样一来,所谓的“黄雀在后”人设也才能立住。

而寻找手机的方式则变得有些轻易,回到案发现场就顺利地找到了手机,好像它就等着有人过来找。也明白主创是迫不及待地让警察在手机里看到晓童的出现。不得不说,在那个场景里,把母亲肖雅珍逐渐转变成晓童模样的手法,其效果和力度的确是有冲击力的,但在实现这个情节上做的设计显得过于仓促和突然了。

当真相摆在眼前,我们将整个剧本浓缩成故事梗概的时候,很多问题也就被隐藏起来。换句话说,铺陈剧本时,就会发现实现预想中的剧情,特别是悬疑故事,要比想象的难很多。当然,要说烂片,倒不至于,能看出主创打造这个故事作出的各种努力,只是越努力,越偏离方向。

而在极力推进故事的同时,我们发现冯绍峰饰演的袁文山队长和手下何远,就是在一直探案和查找真相。作为警察的一方,特别是袁文山,没有什么相关的前史和与主线共情衔接的部分,其工具人的属性更强一些。以及,冯绍峰几乎全程的表演都很雷同,特别是在审问和面对那些嫌疑人的时候。

细节层面不一一举例,每个观众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说一个地方,很多犯罪诡计里都有类似制造假象和烟雾弹的情节,但不能太刻意或者让人觉得勉强。比如为了让同事们见证郑卫的出轨,就要故意安排一场”捉奸“戏码,在合理性和情感层面,也是如同刚才寻找手机一样的草率。

虽然像《误杀瞒天记》这样的高分电影作品,也有故意制造证人的手段,但这是以合理性作为前提的,这也是在完成悬疑故事的同时,能令观众感到信服的原因。虽然那些情节往往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发生,但都是有逻辑基础的,不能急于求成地硬来。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本片的情感浓度,包括本身具有的人情世故。比如晓童是为了报复伤害自己父母的恶人而造成误杀事件。父母也因为保护儿子,在感情破裂的情况下,某种程度上修复了感情。晓童也是理智地返回来自首,这其中都包含着深厚的情感。

这些情节的设置,本来是为了打动观众的,但由于之前的诡计和埋下悬念的方式并不得当,让最后的情感冲击打了折扣。最终让更多观众记住的只是为了保护儿子而牺牲自己的母亲,这个过程令他们五味杂陈。这样说来,一个主打悬疑犯罪类型的电影,恰恰输在了悬疑层面的设置上,让它看上去像是被剪得支离破碎,有些无处安放的,关于亲情的“家庭故事片”。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