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随母姓”已成年?错,是即将进入老年!认知相差百年!
发布时间:2024-07-03 03:53 浏览量:8
今天在头条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首批“随母姓”孩子已成年,相亲遇尴尬……我一看就觉得可笑,我认识随母姓的人,现在都应该已经做祖父母了!当年我邻居家三个孩子,都是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头尾两个男孩都跟爸爸姓,中间的女儿跟妈妈姓。这家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在当时的部属中专学校任教。现在那两所学校都是大学了。我们从来都没有觉得这件事有多奇怪的。因为我们都住在学校校园里,教职工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有不少孩子都跟妈妈姓,我们觉得那只是一种家庭内部的共识,跟外人无关。
打开前面提到的网文的评论区,我就看到一条评论非常认同。
他说的情况跟我邻居家是一样的:大院子弟,三个孩子,一个跟爸爸姓,一个跟妈妈姓,第三个孩子一般的是意外,就又跟爸爸。周围的人都没有奇怪的想法。
我们的共性就是都生活在当时的“大院”,这个概念是没有生活在大院的人很难理解的状态。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奇怪的评论:
他认知里的大院,是共同拥有一个祖宗的那种大家庭。跟我们说的机关和学校大院完全不是一个概念。除了机关学校,还有部队、大型国营厂矿和铁路家属宿舍等等。当时统称单位。一个单位工作的人,住在一个大院里,房子都是公家的,分配给各个家庭,甚至连家具都是公家的,上面喷漆印着单位名称。
这种大院生活的好处是,相对安全,有大门门卫,有围墙,有保卫科,人员简单,知根知底。坏处是,没啥隐私,夫妻吵个架,第二天就成了茶余饭后的话题。
你看,外人对于大院的误解还不少,他脑子里想的是《红楼梦》的怡红院吧?也许我高估了他的文学阅读量了,他就是在说自己老家吧!我们说的大院其实不是一个大杂院或者农村大院,是几乎所有职工及家属居住的一个小区。
还有爱玩梗的大聪明。以为自己火力全开,可以精准打击。其实是纯纯的胡言乱语。
说句实话,我们住在大院里的孩子,是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优越感的,可能就是没住过大院的人的误解带来的。早在七十年代,从小我们就有自己的幼儿园游泳池;我们放学就回到大院里,大人一般都不用盯着,做完作业就随便玩,大院还有露天电影看,有学校图书馆借书,更多的是运动的空间。还有食堂医务室大礼堂。不像外面的人,满脑子就是裤裆那点事。这是价值观的差异。
这个网友的一堆话,在我眼里没有一个字有用的,毫无价值,也谈不上杀伤力。更别说后面那一堆封建迷信了。我死了连坟墓都不要。他说的跟自己家有皇位似的。我们的人生观有显著的差距。
这位老六特别猛,直接人身攻击。我是个有知识有文化有家教的人,不能对骂,但是必须堵住他的嘴啊!
从此一片安静。大院子弟又扳回一局!所以,我觉得所谓门当户对,就是对事物的认知有相同的层次,不会用跟谁姓来判断一个人,也不会狭隘地理解一些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环境。这是我们的世界观的不同层次。
影视剧中有不少反映大院生活的作品,比如最近的电视剧《玫瑰的故事》,里面黄振华和白晓荷,就是同一个学校大院里的孩子,父母都是同事,只不过清华园太大了,他们需要通过共同的熟人介绍才认识。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讲述部队大院子弟的。《南来北往》就是铁路职工的家属大院的故事。
最后总结一下,孩子跟谁姓,每个家庭按照自己的共识决定就好,名字不过是一个符号。婚姻讲求的“门当户对”,要的就是大家思考问题、认知事物和看待别人的方式方法比较接近的家庭。差距太大,容易误伤。想想两家人,一家生活在21世纪,一家赖在清朝,这不合适,会不会担心有生殖隔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