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丰收节”,秋分“最不能”做的4件事,提醒中老年人
发布时间:2024-09-20 20:11 浏览量:6
在阅读之前,温馨提醒您,本文仅供参考娱乐,权当茶余饭后的趣谈,旨在对美好生活的寓意,不可迷信!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这是汉代刘彻《秋风辞》中的名句,描绘了一幅立秋时节的壮丽画卷。
今年9月22日,我们迎来“丰收节”,恰值秋分节气,这不仅是庆祝农作物成熟、感恩大自然的时刻,也是人们调整生活节奏、顺应天时的重要节点。
尤其对于中老年人而言,秋分不仅是季节的转换,更是养生保健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充满丰收喜悦的时节,有四件事是“最不能”做的,它们关乎健康与福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遵循。
一、最不能“盲目进补”
秋分之后,天气渐凉,人体内的阳气如同自然界的日光,开始缓缓收敛,为冬日的沉寂做准备。此时,不少人秉持着“贴秋膘”的传统观念,认为应大量进补,以储备足够的能量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冬。
盲目进补,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所言:“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段话深刻揭示了秋季养生的真谛——重在“收养”而非过度滋补,强调顺应自然,调和身心。
在民间,有句俗语叫“秋补冬藏,不补则亏”,但补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盲目。
中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宝贵财富,其身体健康尤为重要。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脾胃功能逐渐减弱,若此时过度进补,极易导致消化不良、痰湿内生等问题。
中老年人在秋季进补时,更应谨慎行事。
那么,如何做到科学进补呢?
首先,要根据个人体质来制定进补计划。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所需的营养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补前,最好先咨询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了解自己的体质和需求。
其次,应适量增加一些温润的食物,如百合、银耳、蜂蜜等,这些食物既能润肺养阴,又不会给身体带来过重的负担。
同时,多吃蔬果也是保持膳食平衡的关键,蔬果中富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秋季养生。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应少辛增酸以养肝气”的饮食原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秋季养生。因为秋季干燥,易伤肺气,而肺气与肝气相通,所以通过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增加酸味食物的摄取,可以达到养肝护肺的目的。
二、最不能“忽视保暖”
秋分一过,那昼夜之间的温差便如细流汇成江海,日渐显著。白日里,阳光虽依旧炽热,仿佛夏日余温未尽,然夜幕低垂时,凉风习习,已悄然带上了秋的讯息。
在这样的季节更迭中,中老年人群体,因其身体机能之舟缓缓驶向岁月的港湾,对那细微的温度波动尤为敏感。
倘若疏忽了适时添衣,便易为风寒所乘,引来感冒、关节炎等不速之客,扰人清宁。
古人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此言简练而意深远,恰似千年智慧之光,穿越时空,照亮今人之生活。
不仅是节气变换的指南,更是养生之道的精髓,告诫世人需随天时之变,适时调整衣着,以护卫身躯免受寒气之侵袭。
此理,不啻为古今相通的生活哲学,提醒我们尊重自然规律,与季节和谐共生。
保暖之事,于中老年人而言,绝非小事,尤其是脚部、腰部与背部,此三者乃寒气易侵之地。
试想,夜幕降临,一盆温热的泡脚水,不仅暖了双脚,更似一股暖流,自足底升起,遍布全身,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抵御外邪。此等简单之法,却蕴含养生大学问,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寒从脚下起”,保暖先暖脚,方能固本培元。
而夜间安寝,被褥需严实,以免受凉,此乃古人“夜卧不覆首,足暖身自安”的智慧传承。睡眠之中,人体修复与再生,良好的保暖措施,无疑是守护健康的坚固防线。
再者,适度之户外活动,如散步于林间小道,或习练太极拳于晨光微露之时,不仅可强健体魄,更能在自然的怀抱中,逐渐适应季节的变化,提升身体的耐寒能力。
正如唐代药王孙思邈所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运动是生命之源,亦是防寒保暖之外,增强体质的另一法门。
古今中外,不乏名人雅士,深谙保暖养生之道。
如英国文豪莎士比亚,虽生活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英国,但其作品中常有对季节变换的细腻描绘,提醒人们顺应自然,注重保暖。
再如中国古代诗人陆游,晚年隐居山林,常以“暖炉温酒”自乐,享受简单而健康的晚年生活,其诗作中亦不乏对保暖养生的独到见解。
三、最不能“情绪大起大落”
古人云:“心静则神安,神安则体健。”此语道出了情绪稳定对于身心健康的至关重要性。
秋季,这个被古人称为“多事之秋”的季节,万物由盛转衰,天地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
《黄帝内经》所言:“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强调了在秋季应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和,以抵御外界肃杀之气对情志的侵扰。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每逢秋风起,见落叶纷飞,便不禁悲从中来,感怀身世,正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情伤而动全身疾”的生动写照。她的情绪大起大落,不仅加剧了内心的苦闷,也暗暗种下了病根,警示后人情绪管理之重要。
民间谚语有云:“心平气和,五福临门;心浮气躁,灾祸不断。”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情绪稳定与人生幸福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老年人,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更应懂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理,学会在秋季这个易感时期,通过阅读经典、练习书法、侍弄园艺等文雅之事,来平复内心的波澜,享受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家和万事兴”,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如同避风港,能为中老年人提供情感上的依靠,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秋季带来的情绪挑战。
家人间应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责备,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氛围,让中老年人感受到家的温馨,从而平稳、健康地度过这个特殊的季节。
四、最不能“拼死拼活,累垮身体”
秋分一过,天地间阳气悄然收敛,阴气逐渐旺盛,人体这架精密的机器也应随季节之轮转,适时调整节奏,减少无谓的奔波劳碌,以免陷入过度劳累的泥潭。
中老年人,岁月磨砺之下,身体机能已不复当年,恢复力如同夕阳西下,渐显疲态。此时若还强撑硬扛,不仅体力如漏沙般消逝,更可能唤醒体内潜藏的慢性疾病这头沉睡的猛兽,得不偿失。
正如古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深刻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无使志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此言道出了秋季养生的真谛——心平气和,不躁不怒,让身心如秋日硕果,自然成熟,精气神得以内敛而不外泄,方为顺应时令之举。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中老年人更需智慧地平衡工作与休息,合理安排作息,确保每晚都能沉浸在梦乡的温柔怀抱中,远离熬夜的诱惑。
日常劳作或锻炼时,切记量力而行,莫让雄心壮志超越了身体的极限。散步于林间小道,慢跑在晨光微露的公园,或是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间,既活动了筋骨,又不失为一种享受,轻度运动正是养生的上乘之选。
此外,不妨借鉴古人的智慧,适时进行深呼吸、冥想等心灵瑜伽,让紧绷的神经得以松弛,疲惫的心灵得到慰藉。
这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放松,更是心灵深处的一次洗礼,让生活质量在不经意间得到提升,身心和谐,乐享天年。
正所谓“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四季轮回,人体亦有其自然的节奏,秋季便是个休养生息,蓄积能量的好时机。
让我们在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中,学会适时放慢脚步,不让过度劳累成为健康路上的绊脚石,让生命之树在岁月的长河中更加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秋分时节的养生之道,既蕴含了古人的智慧,也符合现代科学的理念。从《黄帝内经》的顺应天时,到《红楼梦》的情感抒发,再到现代医学的健康指导,无一不在提醒我们,养生保健需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因人而异。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立秋不仅是收获的季节,更是调整身心、颐养天年的好时机。通过避免盲目进补、注重保暖、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可以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保持身心健康,享受美好的晚年生活。
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让我们以一颗感恩的心,拥抱自然,珍惜健康,用智慧与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丰收”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