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 世界骨质疏松日
发布时间:2024-10-21 16:37 浏览量:13
中国主题
“管体重、强骨骼”
什么是骨质疏松?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密度降低、骨组织微结构损伤,导致骨强度下降、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人群。我们也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是由于骨骼的矿物质丢失,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头变脆了”,且容易发生骨折的一种疾病。
主要症状
体重与骨骼健康
体重是影响人体代谢和骨骼健康的重要因素,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会影响骨骼健康。低体重是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低体重者应积极通过增加能量摄入和加强运动等方式促进体重增加。人体在健康体重或体重适度增加时,体重与骨密度呈正相关,但体内脂肪含量过高时会导致骨转换失衡,使成骨细胞活性减低,破骨细胞活性增加,从而导致骨丢失加快,增加骨质疏松风险。尤其腹型肥胖人群,腹部脂肪量的增加与骨密度呈负相关。与此同时,超重、肥胖人群由于行动灵活性受限,在骨质疏松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跌倒,导致骨折风险明显增加。
健康体重范围
18岁及以上成年人群体重指数应为18.5-23.9kg/m²(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²),并应合理控制腰围,男性﹤85cm,女性﹤80cm。
预防骨质疏松
通过合理的营养和增强抗阻、力量锻炼可以促进骨骼强健,与体重或体质指数相比,肌肉量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更强。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发布的最新信息显示,对骨骼健康最有益的运动类型是负重运动和力量训练,比如举、推、跑、跳以及“登台阶”等方式,可使骨骼更加强健;营养方面,建议保持均衡膳食,摄入足够的钙、蛋白质、维生素D、维生素K等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