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这疼那疼”,总觉得自己“有病”,这究竟是怎么了?
发布时间:2024-10-24 16:35 浏览量:6
文 / 李远者 上海市中医医院
肖姝雲 上海市中医医院 主任医师
在生活中,能见到两类对待疾病态度迥异的人群:一部分人总怀疑自己有病,尤其是退休后闲暇时间较多的老年人,一看到某种疾病的科普,就将其各种症状与自身情况一一对应,越看越确信自己就是生病了,恨不得每天往医院跑;一部分人看见“白大褂”就紧张,将自身出现的症状统统归结于疲劳,不到万不得已不去医院。
从具有丰富望闻问切经验医生的角度看来,很多患者表现于外的表情、语言及行为,往往反映了其身心的健康状况。如对于总怀疑自己有病,多次更换医院或科室看病的人群而言,可能是出现了“疑病障碍”。
疑病障碍是一种以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具有持久的先占观念为特征的精神障碍。疑病障碍患者会反复就医,尽管经过反复的医学检验和医生的检查都未显示存在相应疾病的证据,也不能打消其顾虑。他们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对于这一类患者,有时很难区分是心理性因素导致的症状还是疾病隐匿而泄露的“马脚”。
心理性因素导致的躯体不适,往往主观感受强烈,如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症状,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改变,如失眠、食欲不振等。这些症状通常不会引发器质性病变。症状可能时好时坏,受情绪、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且持续时间可长可短。
同时,患者往往不会伴有明显的体征改变,实验室检查(如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和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CT、MRI等)可以提供客观的证据来排除疾病的存在。此类患者可由专业的精神心理科医生通过心理量表、心理访谈等方式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确定其是否存在心理问题。
很多疑病障碍患者一去医院,生理症状就会有所缓解。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无论是否为身心共病,看病就医都是一场心理疗愈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涉及生理上的治疗,还深刻地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状态。
在就医过程中,医生专业的态度,耐心倾听和解释病情的行为,对治疗方案的制订和稳步实施,都能为患者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安慰,有助于缓解其紧张情绪,增强其面对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医生的专业意见和科普知识,有助于患者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从而能更加理性地面对和接受治疗。治疗方案的制订和稳步实施,为患者提供了恢复健康的希望。这种希望能够激发患者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就医过程还为患者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促使他们思考如何调整生活方式、改善健康状况,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和蜕变。
与疑病障碍患者截然相反,有一些人即便出现不适症状,也不愿意相信自己有病,觉得去医院就需要做检查,没病也会查出病来,从而十分抗拒医疗和体检。这种抗拒心理可能涉及多种心理疾病或心理状态。
焦虑和恐惧是患者抗拒医疗和体检时的常见心理状态。患者可能害怕得知自己患有严重疾病,担心体检结果会带来负面消息,或者对医院环境、医疗过程本身感到恐惧。这种恐惧和焦虑可能会达到病理程度,甚至达到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
对于这类患者,建议其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有一些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人群,常常因为对疾病的误解和社会偏见而感到羞耻和尴尬。他们担心被贴上“神经病”的标签,因此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病情,更不愿去医院接受治疗和体检。
对于这类患者,除了接受必要的药物治疗外,还应注重心理治疗。另外,有很多慢性病,不但会长期影响患者的身体,反复发作的症状还会逐步瓦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防线,尤其是对于“急性子”患者而言。
第一,需要接受患病的现实,患者应尽可能多地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疾病,减少不必要的恐慌。
第二,一旦确诊疾病,患者应积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积极配合治疗,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疾病的康复至关重要。
第三,患者多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感受,获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应对疾病。
第四,如果在面对疾病时感到特别困难或无助,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他们提供的针对性心理支持和干预,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建议作为患者坚挺后盾的家属和朋友,应多与患者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担忧和困扰,给予其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