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短剧存在的“坑老”风险
发布时间:2024-10-31 10:19 浏览量:7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形式,迅速占据了人们的休闲时光。然而,随着短剧市场的不断扩张,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逐渐浮出水面:部分短剧正以老年人为主要目标,通过精准算法和诱导消费的手段,对他们进行“围猎”。这一现象不仅侵犯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更对他们的精神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
短剧市场的“夕阳红”赛道,看似是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关注与回应,实则暗藏玄机。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今年8月,短剧市场迎来了一波中老年题材的井喷,以老年人婚姻、家庭、事业奋斗等为主题的短剧正成为新的流量密码。这些短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让他们在虚拟世界中找到了共鸣与慰藉。然而,与此同时,老年人上瘾、过度消费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老年人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移民”,他们的网络素养和甄别能力相对较弱,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部分短剧制作方正是利用了这一点,通过制造群体对立、激起群际仇视等老套剧情,以及精准算法分发和快捷免密支付等手段,对老年人进行定向收割。这些短剧往往以“爽”为唯一导向,忽视常识与逻辑,只追求情绪的堆叠与释放,将老年人卷入了一场场虚构的“家庭战争”与“情感纠葛”中。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短剧不仅加剧了老年人的刻板印象,还可能导致他们对现实世界的错误认知和偏颇理解。在算法推荐下,为老年人量身定做的短剧几乎可以将他们的眼睛“焊”在手机上,使他们沉迷于虚拟世界而无法自拔。同时,由于广告甄别意识弱和手机操作不熟练,老年人很容易成为被诱导消费的对象。在免密支付“无痕化”的设计下,他们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过度充值的“无底洞”。
短剧可以“适老”,但不能“坑老”。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短剧本身。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短剧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方面确实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当这种积极作用被扭曲为对老年人的收割与利用时,我们就必须予以警惕和反思。
首先,监管层面应加强对短剧市场的监管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规范和标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数字鸿沟对老年人进行诱导消费。同时,平台方面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加强对短剧内容的审核与管理,确保其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符合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品味。
其次,社会各界应加强对老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甄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活动,帮助老年人了解网络世界的运作机制,掌握基本的网络操作技能和安全防范知识。同时,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线下社交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减少对虚拟世界的依赖。
此外,短剧制作方也应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摒弃以“收割”为目的的创作理念,转而关注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和情感体验。通过深入挖掘老年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故事,创作出更多具有人文关怀和时代特色的短剧作品,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精神食粮。
总之,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品,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然而,当这种潜力被扭曲为对老年人的收割与利用时,我们就必须予以警惕和反思。只有加强监管、提高老年人网络素养、鼓励短剧制作方承担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努力相结合,才能确保短剧在老年人市场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