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求无愧,何须不惑 | 新黄河记者节献词
发布时间:2024-11-08 07:04 浏览量:7
“朋友,在你的世界里,还需要记者的参与吗?”
如果在街边随机找人作答,答案或许会让人难堪:Z世代,大概连亲手触摸报纸的机会都没有,更不会知道一份报纸该有几个版面;中年人家中沦为摆设、积起尘埃的电视早已走不出关于未知与探索的激情;被微短剧围猎的老年人在沉溺中也分不清真实与虚假的边界。记者似乎在空前繁荣的媒介技术中空前地沉默了。
但是如果我们换种问法试试呢?——“朋友,你的世界里还需要真相吗?”答案是毫不犹疑的肯定。
“记者又回来了”。最近的几则因调查记者锲而不舍推动社会事件走向的报道,让人们惊觉记者这个似乎停留在前互联网时代的职业,依然有在多元舆论场打破真相困局的力道。
其实,当普通个体的沉浮成为一纸风行的头条,包括记者与读者在内的“无数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早已被紧紧聚拢在了一起:我们都期待社会更公平、更开放、更完善、更包容,期待它承载得了梦想,安放得了委屈。
正因为你我感同身受,正因为你我命运与共,在揭露矛盾被视为“找茬”的今天,我们能不能避免一个说真话的人不因不合自己的口味而遭到口诛笔伐?能不能不要把毫无来由的阴谋论一股脑地打包给抱薪者,被监督者能不能也少一点敌意,乃至不解决问题而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当我们呼吁记者与良知站在一起时,我们能不能也与有良知的记者站在一起?
当然,在呼唤社会理解时,新闻人自己也不妨扪心自问,在一篇篇报道中,我们真的尽最大努力了吗?我们想要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在假新闻中翻车?为什么会在标题党中迷失本心?要知道,记者这份职业从来都不是只凭一腔热血就可以,鲜花与尊重来得也从不那么理所应当,它是一门技术,需要披沙拣金,需要磨砺,需要刻苦,并以此为志,日日夜夜,生生不息。
毕竟,猎奇不是新闻,流量不是读者,特性不代表公共性。我们相信,合格的记者总能打碎信息茧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去;我们相信,合格的记者总能挺直胸膛站在历史深处经受住后来者的审视。
当我们说相信的时候,我们不只是相信新闻的力量,相信新闻人的力量,而是相信真相的力量,相信人性的力量,相信这个时代的中国人追求公平与美好的力量。
在这个让职业新闻人感到迷惑与错乱的舆论场,我们不必追求不惑,殊不知,“惑”也是力量,拒绝与平庸的流量和解,拒绝向愚人的观点妥协,带着我们的迷茫与困惑,去奔赴、去追问,去触摸世界的轮廓,新闻人需要在“惑”中,面向公共而非自艾自怜。
此外,我们还要大声地告诉困顿中的人们,新闻可以让他们被看见;我们也要大声地告诉那些有志于此的年轻人,新闻值得你们学。我们更要努力证明一点:真相永远会跟我们在一起,希望,就在我们身边。
因为,这一代在夹缝中的新闻人,不是无关紧要的过渡者,而是不可或缺的开路人。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一个义无反顾地将自身命运置身于社会进程的记者,ta要表达,要记录,谁也挡不住——不必追求不惑于此,我们要做的是无愧于心。
评论员:李明 编辑:刘丹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