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掉光的罪魁祸首!医生提醒:很多人年轻时不重视

发布时间:2024-11-08 00:54  浏览量:1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可能会觉得牙齿的问题是“老年人才需要关心的事”。但当牙齿真正出现了问题,才发现晚了。年轻时的一些不良习惯,实际上已悄然埋下了隐患,让许多人在中年或老年时为之买单。那么,究竟是何种因素促使牙齿过早地失去呢?

蛀牙——导致牙齿掉落的“首要元凶”

现代医学认为,龋齿是导致牙齿脱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蛀牙的早期阶段,并无痛感,然而随着牙齿表层的珐琅质慢慢被侵蚀,蛀蚀的空腔会日益扩大,细菌乘虚而入到达牙髓,从而激起强烈的痛感,最终致使牙齿走向衰败甚至掉落。据调研数据显示,在成年人的群体中,牙齿蛀坏的患病率超过了90%的比例。

古人如何看待龋齿? 在中医的“肾主骨生髓”理论中,牙齿被视为骨之余,认为肾气充足才能使骨骼和牙齿强健。中医古籍中也有提及“龋齿”病症,认为其多为“肾气不足,虚火上炎”。也就是说,现代的龋齿在古代的解释中,多归因于体质虚弱、体内火旺,提醒人们要保持阴阳平衡。不过,无论是往昔还是当下,维护牙齿健康的关键在于保持口腔的洁净与均衡膳食。特别是现代生活中,糖分摄入过多,龋齿的发病率比古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保健要诀:恰当清洁牙齿、降低甜食摄取量。

每天一定要保证牙齿得到恰当的洗刷,特别是早晚刷牙的习惯绝对不能忽略。大量食用糖分高的食物同样会大幅度提升蛀牙的几率,特别是诸如含糖饮品、甜品等,这些食物的残留物留在牙齿表层,会促使蛀牙更快地产生。

牙周病——牙齿“隐形杀手”

不少人或许对牙龈疾病了解不足,然而它却是成人牙齿缺失的另一大主要因素。牙龈疾病的症状涵盖有牙龈流血、牙龈发炎、齿槽骨退化等现象,情况恶化时,还可能致使牙齿摇晃乃至掉落。根据当代医疗数据分析,超过35岁的成年人群体中,有超过半数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龈健康状况不佳的问题。

古代中医对牙周病的认识:中医认为,牙龈肿痛、出血多由“胃火上炎”或“肾气不足”所致。中医经典中提到的“虚火上炎”,与现代医学中的细菌感染导致的炎症有些异曲同工之处。传统中医理念认为,牙齿周围组织的健康状态与肾脏、胃部、肝脏等多个内脏器官的平衡状态紧密相连,同时也十分强调对齿龈的日常呵护。因此在日常保养中,调养脏腑、平衡阴阳,对预防牙周病非常重要。

保健关键:时常清理牙齿,降低烟酒带来的不良影响

现代医疗理念揭示,牙釉质上的细菌斑块及牙石乃导致牙周病发生的首要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定期洁牙、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过度吸烟喝酒,来有效降低牙周病的风险。

磨牙与不良习惯——牙齿早衰的加速器

磨牙习惯是另一个牙齿脱落的隐患。持久的牙齿研磨习惯会造成牙釉质损耗,令牙齿构造趋于薄弱,进而提升了牙齿松脱的可能性。磨牙可能与压力大、睡眠质量差等因素相关,而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磨牙症状更是普遍。

古人如何处理磨牙? 中医认为磨牙可能是“肝火上亢”或“脾胃积热”的表现,提倡通过调理脏腑、缓解压力来预防磨牙问题。而现代医学也认为,降低压力、放松心态有助于缓解磨牙。使用牙套可以防止牙齿的物理磨损。

预防要点:缓解压力、规范睡眠

避免情绪过于紧张,尽量保持规律作息,改善睡眠质量。如果已经出现磨牙现象,建议就医并佩戴护牙套,避免进一步损伤。

啃咬坚硬物品以及惯常性地过度运用牙齿咀嚼,均会带来不良影响。

这种用门牙当作开瓶器或是咀嚼硬壳果的行为模式是否存在?这种看似小事的行为实际上会大大增加牙齿的损伤风险。牙齿虽然坚硬,但长期过度使用会导致牙釉质的磨损,甚至可能引发牙裂或掉落。

古人如何防护牙齿? 古代中医讲究“节用”,包括对牙齿的使用,也提倡人们避免牙齿承受过重的力。古书《千金方》中提到保护牙齿的习惯之一便是“少食坚硬,慎啮物”。事实上,这与现代牙医学中“避免咬硬物”的建议是一致的。

预防要点:合理使用牙齿,避免咬硬物

牙齿的根本功能是用于咬碎食物,而非作为实用器具。尽量避免用牙齿开瓶盖、咬硬物,尤其是常见的瓜子壳、坚果壳等,长久以往会对牙齿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年轻人常忽视的“干口症”

口腔干燥症是指口腔内缺乏湿润,多因唾液产生量降低所致。口水在促进消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它也负责为牙齿提供防护层,并对细菌产生抑制作用。口腔内唾液分泌不足会让牙齿更容易遭受细菌的侵害,从而提升蛀牙和牙龈疾病的概率。在当代生活中,晚睡、服用药物等诸多因素均有可能导致干嘴症状的出现或恶化。

中医的视角:中医认为干口症通常与“阴虚火旺”有关,认为调理阴阳可以改善唾液分泌不足的情况。中医推荐保持良好睡眠、适当滋阴来减轻干口症状。而现代医学则建议保持口腔湿润,如多饮水或使用无糖口腔含片等。

健康秘诀:留意饮食搭配与休憩时段,保证体内水分补给充足

增加水分摄取、削减咖啡碱的消耗、确保充分的休息时间均能有效促进口腔湿润。必要时,可以尝试使用含氟牙膏或润滑口腔的含片,帮助保持口腔湿润。

牙齿的丧失并非遵循所谓的“生命定律”,而更多地是源于我们日常中不良行为习惯的累积效应。从龋齿、牙周病到磨牙、咬硬物,导致牙齿早衰的因素多种多样,很多都可以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得到预防。古人虽没有现代医疗条件,但也非常重视牙齿的保养。

标签: 医生 牙齿 龋齿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