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是“猝死”的高发期?医生提醒:老年人,起床后牢记3件事
发布时间:2024-12-06 14:32 浏览量:3
清晨六点半,张阿姨像往常一样醒来。窗外雾气笼罩,阳光还未完全刺破天际的朦胧。她的闹钟响了三次,才让她从温暖的被窝里挣扎着爬起。忽然,她感到胸口一阵沉闷,像是有什么石头压住了心脏,手脚也有些发软。张阿姨愣住了,身体的异常让她不敢轻举妄动。她想叫醒丈夫,但又怕自己太小题大做。犹豫之间,那种压迫的感觉却越来越强烈了。
“没事的,可能是睡久了血气不通。”她在心里安慰自己,缓缓坐起身,试图让呼吸变得平稳。可就在她起身的一瞬间,眼前一黑,险些摔倒。
惊慌之下,她赶紧躺回了床上,心脏跳得像一面鼓。她的丈夫听到动静连忙起身,扶住了她,“怎么了?哪儿不舒服?”张阿姨这才断断续续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丈夫赶紧拨打了急救电话。医生到家后,仔细检查时语气凝重:“还好你没有强行活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每年清晨因为心脑血管问题突然发病的患者不在少数。医生解释说,清晨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是身体最脆弱的时刻,稍有不慎,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那么,为什么清晨会成为健康的“高危时段”呢?
人类的心血管系统在清晨处于一个特殊状态。经过一整夜的睡眠,人体血液流动减缓,血液粘稠度相对较高。而清晨醒来时,身体还没有完全从“休眠”状态切换到“活跃”模式,血压往往会出现一个短暂的波动高峰。对于一些本身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或糖尿病的老年人来说,这种波动可能是致命的。
医生指出,清晨起床过急可能会让身体承受突然的压力,增加心脏负担。特别是对于上了年纪的人,心脑血管的弹性已经下降,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脑梗、心梗甚至猝死。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在医学上被证实的事实。
张阿姨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会了清晨保护自己健康的小技巧。医生强调,清晨的第一件事不是匆忙起身,而是给身体一个“缓冲期”。
第一,醒来后不要急着坐起,而是先在床上静躺几分钟,做几次深呼吸,让大脑和心脏得到充分供氧。比如张阿姨,现在每天醒来后会闭着眼睛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吐出,重复五六次。她说:“这样做不但舒服,还觉得整个人清醒得快。”
第二,起身时要分步骤,先侧身,再用手臂支撑慢慢坐起,最后再将双脚放在地上停留片刻。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是很多老年人容易忽视的关键环节。医生提醒,突然起身可能导致血液尚未供应到位的大脑“缺氧”,轻则头晕,重则晕厥。
第三,早上喝一杯温水,帮助血液循环。张阿姨过去习惯空腹喝凉水,但医生表示,凉水会刺激肠胃,引起不适。温水则可以帮助稀释血液,尤其适合清晨刚起床时喝。
医生还特别提醒,很多老年人觉得自己身体没什么毛病,平时不重视小问题,直到出现明显症状才去检查,这种侥幸心理是健康的大敌。张阿姨后来回忆起那天的经历,心有余悸地说:“我以前总觉得没事,睡醒就起床,哪想过这些细节。现在一想,真是后怕。”
老伴听了,赶紧接过话:“是啊,医生说了,咱们这个年纪还真不能大意。那些感觉身体好好的,突然就出事的例子还少吗?”
张阿姨点点头,脸上是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
清晨的每一个细节,可能看似微不足道,却关乎生命的安全。学会倾听身体的信号,尊重它的节奏,是每个人都该养成的习惯。尤其是老年人,更需要把健康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
张阿姨现在已经养成了一套清晨的健康习惯,每天醒来后都要先在床上“缓一缓”,再慢慢起身,还会坚持喝温水。她的丈夫也跟着学了起来。她总是笑着说:“命是自己的,咱们得好好守着。”
如果你家里也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不妨提醒他们注意清晨起床的方式。看似不起眼的小举动,或许就是关键时刻的“救命稻草”。健康,从每一个清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