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成老年人总是过得不开心?
发布时间:2024-12-19 05:36 浏览量:2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显示,每7名65岁以上的老人中,就可能有一位患有抑郁症。在中国,这一数据可能会更高。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临床研究室主任王华丽看过一组来自中科院心理所的数据,提示有四成中国老年人存在抑郁等情绪问题,“10个人里有4个人是不高兴的,说明老年人情绪健康方面的挑战确实蛮大”。
然而,因为衰老本身,老人的情绪问题隐秘而复杂,每一位老人都堪比一座博物馆。在很多研究学者看来,想要揭示、解决老年人的情绪问题,应该从理解老人对衰老的无助、恐惧开始。(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解放日报》)
2023年,北京安定医院接诊有情绪问题的老年患者超过12万余人,在全国“名列前茅”。在由家人搀扶着的老人中间,瘦小的王芹(化名)独自一人来复诊,“三年前是跟儿媳妇生气,整天哭。”
74岁的王芹口齿清晰,只是因情绪影响,脑子转得有些慢。她从脑中那一团灰暗中断断续续地抽出一根线——她与儿子、儿媳、孙子一起生活近20年,三年多以前,因为她养一条小狗,与儿媳产生了无尽的矛盾。在长期小心翼翼的生活氛围下,王芹整日失眠,即使白天儿子、儿媳上班,她也整天坐在床上,她想到自己对儿媳像对闺女一般,不明白为何自己会遭受这般对待。这些念头来来回回在她脑中挥之不去,有时想到伤心处,眼泪就会忍不住涌出来。
王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医生诊室时的场景,“我对着大夫把委屈一股脑倒出来,哭得稀里哗啦”。为王芹接诊的医师郭城伟见惯了这种场面,根据他的观察,婆媳矛盾是导致很多老人情绪低落、突发抑郁的一个常见原因。因此,在王芹治疗期间,郭城伟还特意与她的儿子、女儿电话沟通,给予科普宣教,并告诉他们应该如何与老人沟通。后来,王芹的孙子考上大学,儿子、儿媳搬出去后,她的情绪问题逐渐得到了缓解。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彭华茂表示,步入老年,人的情绪状态会更容易被家庭关系牵动。他曾在一次调查中发现,在愉悦、自豪、悲伤、心烦等日常生活体验到的情绪中,老年人的所有积极和消极情绪都与家人相关。
“我的命就是特别苦。”即便王芹的情绪问题得以好转,但她每次复诊时仍旧会念叨此前的婆媳矛盾。在聊天中,王芹喜欢用“苦难”总结自己的一生——年幼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家里七个兄弟姐妹,一贫如洗,有上顿没下顿;步入中年时,丈夫因癌症去世,留下两个孩子;孙子出生后,她一直带到高中,接送上学,买菜做饭,又落得膝盖劳损,一身疼痛。
像王芹这样的女性,郭城伟接诊过不少。抛开个体的性格特质,王芹所经历的艰辛并非个例,她从中年以来始终郁郁寡欢的状态,乃至对自己情绪的漠然,认为自己的隐忍是理所当然,则是很多老年女性整日郁郁寡欢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调查显示,性别是导致情绪低落、突发抑郁的主要因素。南开大学祁艳玲教授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抽样选取了全国一百五十个地区的14000余名中老年人作为样本,发现出现抑郁症状的群体呈现出年龄更大、女性占比更高、多独居等特点。究其原因,很多老年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低于男性,相对缺乏权利和地位,此外,女性需要扮演更多的角色,这使得女性遭受的压力和委屈也更多。
北京回龙观医院的韩笑乐大夫是心身医学科主任,许多老人因情绪问题来就医,是因为发现自己突然丧失了一些日常功能,比如原本还在炒股,突然就不会算数了,有的老人开始变得敏感,疑心自己得了癌症。“敏感的背后是不安全感,最直接的体现是,有的老人会有收敛行为,喜欢到外面捡瓶子和废纸板,攒在家里却不卖。”
“这份不安全感,源于无时无刻处在丧失的状态中。”韩笑乐表示,老年人除了躯体机能逐渐老化,认知能力也在下降,他们对生活失去掌控会感到失落和无助,也会因为在家中缺乏话语权而感到恐惧。在接触老年人时,韩笑乐会根据老人既往生活和工作经历,选择他乐意听到的尊称。她记得有一位患者退休前在研究所任所长,她就以“所长”称呼他,老人家就很高兴。
3 “小老照顾老老”的无助除了家庭矛盾、衰老等原因外,家庭照护重担也是让很多老人抑郁、难受的重要原因。
直到今天,72岁的杨伟祥也不认为自己的情绪问题与照顾妻子有关,他自己给出的归因是没睡好觉。杨伟祥的妻子华彩霞比他小一岁,她在58岁那年查出阿尔茨海默病。一开始,全家人都对这病不了解,杨伟祥觉得她顶多是脑子慢点,话少点,似乎没什么大不了。但慢慢地,华彩霞的脑子越来越糊涂,分不清春夏秋冬。到2015年杨伟祥情绪出问题的时候,他已经专心致志地照顾了华彩霞快5年时间。那段日子是怎么过的?2024年的杨伟祥已经不太记得细节。他只记得,自己经常莫名地难受。
北京市龙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郑慧娴观察到,像杨伟祥这样的老年照护者,不管在医院还是社区里都不少见。每次遇到这样的家庭,郑慧娴就形容他们为“小老照顾老老”。在入户探访时,她发现,比起子女养老,老伴之间互相照顾的家庭模式更为常见。“在这种情况下,照顾者的身体和心理遭受的压力,一般人很难感同身受”。
4 年轻的子女很难理解老人然而,面对老人的情绪问题,子女很难理解,很多时候,这些情绪问题会被误解为“是因为太闲了”。
北京市华龄颐养精神关怀服务中心创始人杨萍是最早做老年人精神关怀的志愿者,从业二十余年,她从最初创办老年热线,到创立公益组织,不仅带着团队到社区、养老院面对面为老人服务,也培训照料者。在杨萍看来,由于病耻感的存在,部分老人明明因衰老而丧失能力,乃至丧失对生活掌控的失落和无助,有时反而会以“强硬”的姿态表露出来,比如喜欢发火、骂人等。还有的家属会认为,老人的情绪问题是自己“琢磨”出来的。这种不理解,往往会导致一系列家族冲突。杨萍表示,冲突藏在鸡毛蒜皮的细节里,最典型的就是子女给父母的一些保健建议,有些父母会很强烈地对抗,觉得子女是在忤逆他们。
在日常志愿服务中,杨萍尝试让老人放低身段、少管闲事甚至主动接受权威丧失的事实。杨萍以观念冲突为例详细分析说,老人应该意识到,如果在婆媳关系中,需要媳妇一味顺着她,会同样给儿媳造成精神创伤,而这种精神创伤势必会影响小家庭的和谐。因此,她会告诉老人不要总去数落儿媳的问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多跟自己的儿子提要求。
杨萍感受到,在为老人做心理服务时,往往也是在调整整个家庭的关系。她在社区里教老人们拼七巧板,一次教两个月。老人学会后可以和儿子、孙子一起玩,成为一个大家庭的亲子游戏。“老人经过训练后拼得快,甚至比孙子、孙女拼得还快,获得孩子的‘崇拜’,以此能抵消对自己丧失地位的怀疑。”杨萍建议,情绪不好的老人应适度抽离家庭角色,培养一些兴趣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