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后的十五天,提醒60岁以上老人注意:“四样不吃,安全过冬”
发布时间:2024-12-22 14:07 浏览量:2
“冬至一阳生,三九补一冬。” 冬至,作为传统节气中的重要节点,向来备受重视。
谚语:冬季严寒万物藏,保健敛阴又护阳
冬季自然界呈现收藏的特点,人体也应该注意保护自身的阴阳平衡。老年人更应注意保暖,避免寒气侵袭,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让体内阳气过度消耗。
在这之后的十五天,更是养生保健的关键时段,尤其对于 60 岁以上的老人而言,身体机能有所下降,饮食上稍不留意,就可能给健康 “埋雷”。
老话说得好:“病从口入”,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吃对了,安稳过冬;吃错了,麻烦就可能接踵而至。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美食琳琅满目,可对于老年群体,有些食物却不得不谨慎对待。
据调查数据显示,在冬季,60 岁以上老人因饮食不当引发身体不适的案例,比其他季节高出近 30%。这一数据无疑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着我们关注老人冬日饮食的重要性。
在这冬至过后的十五天里,寒风凛冽,老人们的肠胃就像脆弱的 “小火苗”,需要悉心呵护。有 “四样食物”,为了健康,建议老人们别碰,它们看似平常,实则暗藏 “风险”。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说一说。
一、糯米制品,浅尝辄止
糯米,自古以来便享有“稻米流脂粟米白”的盛誉,其独特的软糯口感与丰富的营养价值,使得它成为制作各类美食的绝佳原料。
从节日里象征团圆软糯的汤圆,到冬日里温暖人心的香甜年糕,糯米制品总能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节庆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佳肴。
然而,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言,享受这份美味却需谨慎行事。
在中医典籍《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糯米黏滞难化,小儿、病人尤当忌之。” 这句古训揭示了糯米不易消化的特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肠胃功能逐渐减弱,胃肠蠕动变得缓慢,消化液分泌也相应减少。
糯米的黏性特质,在这样的生理条件下,极易在肠胃中形成积食,引发腹胀、消化不良等不适感。
更为严重的是,长期过量食用糯米,还可能加重老年人的肠胃负担,诱发或加剧慢性胃病。
记得去年冬至,张大爷满心欢喜地品尝着家人亲手包的汤圆,那软糯香甜的滋味让他回味无穷。然而,乐极生悲,不过几个汤圆下肚,张大爷便感到腹部隐隐胀痛,一下午都坐立难安,晚饭时分更是毫无胃口。
家人见状,急忙询问缘由,张大爷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糯米“捣的鬼”。这次经历,让张大爷深刻体会到了“浅尝辄止”的道理,从此对糯米制品多了几分敬畏。
从医学角度来看,老年人的消化系统功能衰退,对于高黏性食物的消化能力大打折扣。
糯米中的支链淀粉结构复杂,难以被人体快速分解吸收,这就增加了肠胃的负担。
即便是在节日氛围浓厚的时刻,老人们也应克制自己对糯米制品的渴望,适量品尝,以免给身体健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坚硬食物,小心 “磕牙” 又伤胃
瓜子、坚果,这些香脆可口的坚硬食物,是不少人闲暇时的最爱。
但对于老人而言,它们却可能是 “甜蜜的负担”。民间俗语讲:“牙口不好,胃口就倒。”
老人牙齿松动、脱落,咀嚼功能大打折扣,坚硬的食物不仅难以下咽,还容易在咀嚼过程中损伤牙齿、牙龈,造成不必要的口腔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腔内的软组织(如牙龈)和硬组织(如牙齿和颌骨)都会发生退行性变化。牙齿的磨损、牙周病的频发,使得老年人的口腔环境更加脆弱。
此时,若过多摄入坚硬食物,不仅可能直接导致牙齿断裂或脱落,还可能引发或加重牙周病,进而影响咀嚼效率,导致食物无法被充分磨碎,增加了肠胃的负担。
不仅如此,坚硬食物未经充分咀嚼就吞咽,进入胃部后,更会加重肠胃负担,引发胃痛、胃胀等消化问题。
王奶奶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一次家庭聚会中,王奶奶开心地与大家分享了几颗花生,却不慎咯到了自己那颗早已松动的牙齿。这一咯,不仅让她的牙齿疼痛难忍,连续几天都无法正常进食,还因为食物没有得到充分咀嚼,导致肠胃负担加重,出现了胃痛和消化不良的症状。经过了好一阵子的调养,王奶奶的身体才逐渐恢复了正常。
对于老年人来说,这类坚硬食物应尽量少吃。如果确实喜欢,也最好将其碾碎了再入口,以减轻对牙齿和肠胃的负担。
毕竟,保持口腔和肠胃的健康,才是享受美食、安度晚年的关键。
老年人在选择食物时,应更加注意食物的质地和口感,以软烂、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这样才能确保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三、烈酒,莫要贪杯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冬日里,围炉而坐,小酌几杯似乎格外惬意,暖身又暖心。
对于老年人而言,烈酒绝非佳饮,其潜在的风险往往被那份短暂的温暖所掩盖。
从中医角度看,酒性温热,适量饮用或许能活血化瘀,但过量则易助火生热,扰乱身体阴阳平衡,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古籍《饮膳正要》中早有记载:“酒,少饮为佳,多饮伤神损寿。”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饮酒的双刃剑效应。
现代医学也进一步证实了过量饮酒对老年人的危害。除了中医所说的“火热”问题,酒精还会对老年人的肝脏造成极大负担。
随着年龄的增长,60岁以上的老人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肝脏的解酒能力也大不如前。
心脏和血管系统也变得更加脆弱,难以承受酒精的刺激。
数据显示,冬季老年人因饮酒过量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概率比平时高出20%,这一数据无疑为贪杯的老年人敲响了警钟。
李大爷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他平日里就爱在冬天喝点烈酒,认为这样能暖身驱寒。然而,上次他因贪杯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那天,他像往常一样,独自在家中小酌,不知不觉间已过量。不久后,他感到头晕目眩,胸闷气短,血压飙升。家人发现后,紧急将他送往医院。经过一番抢救,李大爷才脱离生命危险。这次经历让他和家人都心有余悸,深刻认识到老年人饮酒一定要适量。
对于老年人来说,饮酒一定要量力而行,选择低度酒,小酌几杯即可。切莫让一时的贪杯成为健康的绊脚石。
四、腌制食品,少吃为妙
腌菜、腊肉,这些充满“年味儿”的腌制食品,不仅承载着无数人的儿时记忆,更是节日里不可或缺的美味。
从健康的角度出发,老人对这些食品应当浅尝辄止。腌制过程中,大量的盐分不仅是为了防腐,更在无形中改变了食物的化学性质,产生了一种名为亚硝酸盐的物质。
亚硝酸盐,这一被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致癌物,长期摄入无疑会增加患癌风险。
医学研究表明,长期高盐饮食不仅影响血压控制,还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增加胃溃疡、胃炎乃至胃癌的发病率。这是因为高盐环境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层,使得胃酸直接作用于胃黏膜,从而引发一系列病变。
民间谚语有云:“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这句话在腌制食品上尤为贴切。
老人的肾脏排泄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弱,过多摄入盐分,无疑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导致体内盐分无法正常排出,进而引发血压升高,增加患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
腌制食品虽然美味,但偶尔尝尝鲜即可,若当成日常菜品频繁食用,无疑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冬至后的十五天,是冬日养生的关键期,老人们的饮食安全至关重要。避开这 “四样食物”,多吃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热粥、蔬菜、鱼肉等,用科学的饮食为健康保驾护航,让老人们都能安然度过寒冬,迎接来年的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