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腿无力、使不上劲?提醒:补充3种营养,走起路来更有劲儿

发布时间:2025-02-02 09:25  浏览量:11

吴大爷今年 72 岁了,自从老伴去世后,他就一个人生活。或许是出于对独自生活的担忧,又或许是想让远在外地的子女少些牵挂,吴大爷格外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他的生活堪称规律,每天早睡早起,饮食也清淡得很,从不吃那些油腻、辛辣的食物。而且,吴大爷还有个坚持多年的好习惯 —— 每天都会出门运动,不是去公园散散步,就是在小区里活动活动筋骨。

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下,吴大爷的身体一直都还不错,比同龄人看起来硬朗许多。每次去体检,他都满怀期待,而体检报告也总是让他欣慰,上面没有什么明显的异常。可几个月前,吴大爷察觉到身体出现了一些异样。

有一天,吴大爷像往常一样去菜市场买菜。他像往常一样挑选着新鲜的蔬菜,和熟悉的摊主们唠唠嗑,一切都很平常。但当他买完菜往家走的时候,却感觉有些不对劲。他发现自己走路变得有点不利索,双腿就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每迈一步都要费好大的劲,而且好像不听使唤,感觉不是自己的腿一样。

吴大爷一开始以为是自己那天走得太久,有点累了,所以也没太在意。可接下来的日子里,这种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有一回,他买完菜回家,走到楼梯口时,原本轻轻松松就能迈上的台阶,那天却怎么也抬不起脚。他的腿软得厉害,一个没站稳,整个人向前扑了出去,重重地摔倒在楼梯上。幸好当时旁边有邻居经过,赶紧把他扶了起来。

这一摔可把吴大爷吓坏了,他心里琢磨着,自己一直这么注意养生,怎么身体还出问题了呢?难道真的是年纪大了,身体就不听使唤了?吴大爷越想越担心,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忙去了医院检查。

医院里人来人往,吴大爷挂了号,在候诊区焦急地等待着。终于轮到他了,吴大爷走进诊室,把自己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医生。医生听后,给他做了一系列详细的检查。检查结束后,医生告诉吴大爷,这种腿脚无力的情况在老年人身上十分常见,让他回去多补钙、补充蛋白质,不用过于担心。

虽然医生这么说,但吴大爷心里还是有点害怕。他忍不住问医生:“为啥人一老了,腿脚就变得这么不利索呢?” 医生耐心地向他解释,这可能和肌肉流失以及一些潜在的疾病有关。吴大爷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带着疑惑离开了医院。回家后,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件事,决定好好弄清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上了年纪,肌肉流失有多快?

其实,像吴大爷这样上了年纪后腿脚乏力的情况,在很多老年人身上都有发生。不少老人都觉得人老了,身体有点小毛病很正常,对这种情况并没有太在意。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老年人容易乏力、跌倒甚至发生骨折,很有可能是患上了肌少症。

人体的肌肉在 30 岁左右的时候达到峰值,那时候身体充满活力,肌肉强壮有力。可过了这个巅峰时期,就像爬上山顶后开始走下坡路一样,肌肉量开始逐渐减少。大约从 35 岁起,肌肉就会以每年 1 - 2% 的速度下降,骨骼肌力量更是以每年 1.5 - 3% 的速度下滑。而且,这种下滑的速度还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快。50 岁之后,下降速度明显加快;到了 60 岁,下滑速度还在持续上升;等到 75 岁之后,下降速度更是达到了顶峰。

根据相关研究发现,70 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肌少症的患病率在 20% 左右,而 80 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竟然高达 50%。这意味着年龄越大,患肌少症的风险就越高。肌少症,也就是肌肉减少症,是指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出现肌肉质量减少、肌肉力量和躯体功能下降的一种独立性疾病。我国平均每 8 个老年人中,就有 1 人患有肌少症,这个数据着实让人有些吃惊。

肌少症的发生可不是偶然的,它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运动量减少就是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那些需要长期卧床的老年人,由于活动量不足,肌肉得不到足够的锻炼,力量就会逐渐减退。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肌肉越不锻炼越无力,越无力就越不想动。

更年期女性也容易受到肌少症的 “青睐”。这是因为更年期女性体内激素分泌发生了改变,蛋白生成能力降低,从而诱发肌少症。还有一些老年人,由于饮食不均衡,能量、蛋白质、钙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也会增加患肌少症的风险。就像有些老人为了节省,饮食过于简单,长期这样,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肌肉就会逐渐 “枯萎”。

老年人腿软、使不上劲?可能和这些疾病有关

引起老年人腿脚无力发软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生理性原因和病理性原因。生理性因素,比如过度劳累、平时熬夜等,一般通过休息就能恢复过来。但要是病理性原因导致的腿软乏力,可就不能掉以轻心了。老年人腿酸无力,可能是以下 6 种疾病在 “作祟”。

低血糖:隐藏的 “健康杀手”

低血糖在糖尿病患者身上比较容易发生。当出现低血糖时,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像出汗、面色苍白、乏力、头晕,还有腰酸腿软等。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情况可能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发展成昏迷,危及生命。有些糖尿病患者在用药后没有及时进食,或者运动量突然增加,就很容易出现低血糖。比如,李大爷也是一位糖尿病患者,有一次他早上打完胰岛素后,就出门锻炼了,结果没一会儿就感觉双腿发软,头晕得厉害,差点晕倒在路上。幸好旁边有人及时发现,给他吃了块糖,症状才慢慢缓解。

低血钾:悄然而至的 “肌肉无力元凶”

长期使用利尿剂、持续呕吐或腹泻的人群,很容易出现低钾血症。这种病症会表现为发作性肌无力,一般从腿部开始无力,然后逐渐发展到躯干、手臂。张奶奶因为患有心脏病,长期服用利尿剂,最近她总感觉双腿没力气,走几步路就累得不行。去医院检查后,发现是低钾血症导致的。经过补钾治疗,她的症状才有所改善。

脊髓型颈椎病:症状隐匿的 “颈椎隐患”

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颈椎病,它的临床症状很隐匿,很多患者仅仅表现为下肢无力、走路不稳,感觉双腿发飘,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由于症状不典型,很难让人联想到是颈椎出了问题。王大爷最近总感觉走路时双脚不听使唤,还以为是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后来症状越来越严重,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是脊髓型颈椎病。

膝关节退行性病变:不可避免的 “关节衰老”

随着年龄的增长,膝关节会发生退行性改变,就像机器用久了零件会磨损一样。膝关节磨损后,就会出现双腿无力、发软等症状。这种病变是不可逆的,一般只能通过人工关节置换来缓解不适。刘奶奶的膝关节一直不太好,近几年,她明显感觉双腿越来越没力气,上下楼梯都很困难。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说她的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比较严重,建议她必要时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血管的 “堵塞危机”

下肢动脉硬化发生闭塞后,患者会出现间歇性跛行的症状,就是走一段路后,下肢会疼痛,休息一会儿后又能继续走,但走不了多远疼痛又会出现。同时,还会伴有足部温度下降、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下肢溃疡。赵大爷最近走路时总是感觉小腿疼,走一会儿就得歇一歇,他还以为是走累了,后来症状越来越严重,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动脉硬化闭塞症。

腰椎管狭窄症:行走困难的 “腰椎病根”

腰椎管狭窄症会影响患者的日常行走。患者走一段路后,会明显感觉下肢酸胀、麻木、无力,休息后症状可缓解,但继续行走,不适症状又会再次出现。孙大爷就患有腰椎管狭窄症,他每次出门散步,走不了多远就得找个地方坐下休息,这让他很苦恼。

不想老了腿脚无力?做好这 2 点很重要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马丽娜表示,肌肉减少症的危害不容小觑。它轻则会引起骨折、跌倒等情况发生,严重时还会让患者出现吞咽功能障碍。一旦出现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很容易发生误吸,进而引发感染,这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是极大的威胁。因此,不想老了腿脚无力,最好要做到以下 2 点。

补充 3 种营养元素:给肌肉 “加油”

蛋白质是身体的重要 “建筑材料”,对于老年人来说,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尤为重要。建议老年人每日摄入每千克体重 1.0 - 1.2g 的蛋白质,如果已经确诊肌少症,摄入量可提高至 1.2 - 1.5g/kg。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有很多,像蛋奶类,鸡蛋、牛奶都是常见又营养的选择;瘦肉、禽肉,比如鸡肉、牛肉,富含优质蛋白质;鱼虾类,像鱼肉、虾肉,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容易被人体吸收;还有大豆制品,豆腐、豆浆等,也是补充蛋白质的好食材。吴大爷听了医生的建议后,每天早上都会喝一杯牛奶,吃一个鸡蛋,中午会吃些鱼肉或者鸡肉,晚上再吃点豆腐。

钙也是老年人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它对骨骼和肌肉的健康都非常重要。老年人建议每日摄入钙元素 1000mg,但也不能过量,不要超过 2000mg。日常可以通过饮食来补充钙质,鱼虾、蛋奶类、大豆及其制品、绿叶蔬菜等食物都是很好的钙来源。吴大爷现在每天都会吃一些虾皮,偶尔也会炖点大骨汤喝,还经常吃菠菜、西兰花等绿叶蔬菜。

维生素 D 对于老年人预防肌少症也起着关键作用,它能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钙。建议老年人每日摄入 700 - 1000IU 的维生素 D。动物肝脏、蛋黄、鱼肝油等食物中含有维生素 D,另外,适当多晒晒太阳也能促进身体合成维生素 D。吴大爷现在每天都会在天气好的时候,去公园晒晒太阳,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补充维生素 D。

加强运动:让肌肉 “动起来”

运动对于提高肌肉量和肌力有着重要作用。建议老年人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拉伸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比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等;抗阻运动能有效锻炼肌肉,像使用弹力带、举哑铃等;拉伸运动则可以增加肌肉的柔韧性,比如瑜伽、太极拳里的一些动作。

每次运动的时间保持在 30 - 60 分钟为宜,每周运动 2 - 4 次。但要注意,运动一定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能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这样很容易受伤。吴大爷现在每天都会去公园散步 30 分钟,隔几天还会跟着公园里的老人们一起打打太极拳,他感觉自己的身体比以前更有劲儿了。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