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因“太瘦”,一个喷嚏打进医院…
发布时间:2025-02-06 18:21 浏览量:9
原创 主任医师 王建华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2025年02月05日 19:31湖南
有钱难买老来瘦?小心骨质疏松!
撰文丨主任医师 王建华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及其引起的脆性骨折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由骨质疏松导致的脆性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给老年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后果完全不亚于心脑血管疾病或癌症(20%的髋部骨折患者在骨折发生后6个月内死亡)。而体重因素作为骨质疏松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常常被忽视。
临床实例
王奶奶是一位老“糖友”,今年68岁,绝经20年,身高156cm,体重42kg,体重指数(BMI)17.23kg/m2。常言道:“有钱难买老来瘦”,王奶奶瘦小精干的身材让不少老年人好生羡慕。然而前不久的某一天,她在厨房打了个喷嚏就突然感觉右胸疼痛不适,休息几天后仍不见好转,于是自行到医院就诊。胸片示右侧第4肋骨裂纹骨折。医生认为骨折很可能是“骨质疏松”造成的,于是又让她做了一个骨密度检查,结果证实王奶奶有严重的骨质疏松。
一、骨质疏松的概念及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可分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包括人种、老龄、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等等;可控因素包括低体重、性激素缺乏、过度饮酒、缺乏运动、钙及维生素D缺乏、高盐饮食、日照不足、某些药物的影响等等。分述如下:
不可控因素
1、年龄及性别。年龄是骨质疏松最明确的危险因素,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老年女性通常比男性患病率高。
2、绝经。女性绝经前骨骼有雌激素的保护,绝经后由于雌激素分泌减少,骨丢失的速度加快,骨松风险明显增加,尤其是绝经年龄早(小于45岁)的女性,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3、种族。不同种族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各不一样,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4、脆性骨折家族史。父母有过髋部骨折史,子女发生骨折的危险也增大。
可控因素
1、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过度偏食、吃得太素,肉蛋类高蛋白质食物摄入不足,牛奶及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品吃得很少,长期吸烟及饮酒、常喝碳酸饮料、缺乏户外运动等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都会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
2、体重过低。强健的骨骼离不开力量的刺激,体重高者骨骼承受的负荷较大,可以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强度;相反,体重轻者骨骼的负荷减少,不利于骨骼健康。另外,体重过低的人往往肌肉量也少,这也会加重骨质疏松。因此,体重过低者骨质疏松的风险要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的人。
3、疾病因素。例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内分泌及免疫性疾病也是骨质疏松(主要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
4、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甲状腺激素、质子泵抑制剂、抗癫痫药物等。
在导致骨质疏松的诸多危险因素当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危险因素是体重因素。与“胖人”相比,“瘦人”(尤其是身材瘦小的老太太)更容易患骨质疏松。文中的王奶奶具备老龄、绝经女性、低体重指数(BMI<18.5kg/m2)、糖尿病等多个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因此,发生脆性骨折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为何“瘦人”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为何特别偏爱瘦人呢?
首先,脂肪组织可分泌雌激素,而雌激素可促进钙吸收、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瘦人”身体脂肪组织较少,体内雌激素水平偏低,对钙吸收下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加,从而导致骨密度降低。
其次,“瘦人”一般进食较少,造成骨代谢所需的“原材料”(钙、磷、微量元素、蛋白质等)严重不足。第三,由于体重过低,身体骨骼所受到的应力减小,直接影响骨的密度和强度,导致骨质疏松。
另外,体重过低,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也会也下降,容易摔倒,如果同时合并骨质疏松则极易引发骨折。美国最新的研究发现,瘦小女性发生骨质疏松髋部骨折的概率比正常体重的女性要高1倍以上。
三、太瘦易患骨质疏松,胖了就好吗?
众所周知,肥胖不仅影响外貌,更重要的是会带来各种健康问题,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痛风等等。以前认为,肥胖虽有百害但却有一“利”,这一“利”便是可以预防骨质疏松、减少骨折风险。然而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肥胖同样也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关。肥胖可导致多种促炎症因子高表达,使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导致骨吸收增强及骨量流失。
换句话说,太胖的人也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因此,预防骨质疏松需要保持合适的体重,太瘦和太胖都不好。(肥胖为何会增加骨折风险?“胖友”如何预防?详见这篇:扎心了!体重高,怎么连骨折风险都升高了?)
因为每个人的身高、性别、年龄各不相同,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体重”来衡量一个人的胖瘦。目前,国际上大多采用体重指数(BMI)来衡量人体胖瘦程度:BMI值在18.5~24kg/m2之间为正常体重,18.5kg/m2以下为体重过低,超过24kg/m2为超重,28kg/m2以上则属肥胖。
研究表明:低体重指数人群是患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体重指数越低,人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越大。
年龄和体重是影响骨质疏松的两个重要危险因素。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用于绝经后女性评估骨质疏松风险的简单方法,就是亚洲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自我筛查(OSTA)工具,简称OSTA评分。计算公式如下:
OSTA指数=[体重(kg)-年龄(岁)]×0.2。
判断标准:结果>-1说明,骨质疏松风险较低;结果在-1~-4之间,属于骨质疏松中风险;结果<-4提示骨质疏松高风险。
五、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分为可控和不可控,预防骨质疏松就是控制可控因素,以下是给大家的几点建议:
1、保持正常体重。太瘦和太胖都会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因此,要注意保持正常体重。一些年轻人以瘦为美,过度节食,长此以往,很容易发生骨质疏松。一些中老年人,因为担忧“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而过度节食,导致营养不良,身体过于消瘦,这同样也不可取。
2、注意均衡膳食。不要偏食或过度节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如鱼虾、瘦肉等)、钙质(如牛奶、豆制品等)的食物,低盐,戒烟,避免过度饮酒,少饮浓茶、浓咖啡及碳酸饮料。
3、适当增加活动。运动可以刺激骨形成,增强骨密度,维护骨健康。户外活动还可以接受充足的日光照射,有助于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建议采取“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游泳等)与“抗阻运动”(如哑铃、杠铃、深蹲等)相结合的运动方式。
4、禁用或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
5、按需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正常人每日需要1000~1200mg钙离子,主要通过饮食从食物(如牛奶)中获得,但瘦弱的老人往往进食较少,户外晒太阳少,因此,往往存在钙及维生素D缺乏,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额外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