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熬日子”到“享日子”——这届两会释放的养老新信号
发布时间:2025-03-12 10:28 浏览量:8
“过去总觉着养老就是‘躺平晒太阳’,现在社区把舞蹈室、理疗室都搬到家门口,老伙计们天天抢着报名老年大学,这日子可比当年带孙子热闹多了!”
65岁的青岛市民王美兰,这番感慨背后,正是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如何让养老从“被动保障”转向“主动享老”。
据统计,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养老服务”“老年教育”“适老化改造”等关键词共出现217次,创下历年新高。从“加装电梯怎么协调邻里矛盾”到“AI陪护机器人能否替代亲情”,代表委员们正用一场场“头脑风暴”,为亿万老年人绘制一幅有温度的晚年图景。
1. 社区养老“变身”幸福驿站
“以前总觉得养老院冷清,现在家门口的‘邻里之家’成了我们的打卡地!”
在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72岁的退休教师李建国指着三层小楼里的康复中心、书画教室感慨道。这里正是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养老行业协会会长张晓敏力推的“15分钟享老圈”试点成果。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增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3万家,相当于每3个社区就有一处“养老便利店”。但张晓敏在两会提案中坦言:“硬件有了,‘软件’更要活起来——我们要让老年食堂变成‘共享厨房’,让理疗室变身‘健康沙龙’,让养老院成为‘代际交流中心’。”
2. 老年大学“爆火”背后的银发觉醒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76岁的“非遗绒花传人”陈玉芬的抖音账号已有50万粉丝。她告诉记者:“去年在社区老年大学学视频剪辑后,现在不仅能教孙子辈做手工,还能把绒花作品卖到海外!”这种“老有所学、老有所创”的活力,正得到政策大力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明红建议:“应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学习体系,允许高校学分向老年人开放。比如浙江大学推出的‘银龄工程师’项目,让退休技术工人通过在线课程考取新证书,既充实生活又能返聘上岗。”
1. 智能设备如何“懂老人”?
“小爱同学,帮我把老花镜调到50度!”当82岁的杭州老人赵德福对着智能音箱说完这句话时,客厅的灯光立刻切换成暖黄色,空调自动调节到26℃——这套由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团队研发的“适老AI系统”,正在全国2000多个社区推广。
但技术的温度不止于此。在成都某养老院,91岁的周奶奶通过手势控制机器人完成康复训练后,总会认真地对护理员说:“它虽然不会说话,但比某些年轻人耐心多了。”这种矛盾背后,正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科技要为老人服务,而不是让老人适应科技。”
2. 医养结合破解“看病难”困局
“以前半夜发病只能叫救护车,现在床头有个一键呼叫器,医生3分钟就到家里。”天津市河西区的陈奶奶说起“家庭病床”服务满脸感激。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姚建红指出:“要推动二级以上医院设立‘老年病MDT门诊’,让三甲专家直接下沉社区,同时完善‘互联网+护理’,让失能老人足不出户享受三甲医院服务。”
1. “时间银行”里的亲情存折
在广州市天河区,“时间银行”试点已累计存储23万小时志愿服务。68岁的志愿者张阿姨说:“我教年轻人包饺子攒了100小时‘时间币’,以后可以兑换子女的陪护服务。”这种“低龄帮高龄、代际换服务”的模式,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丁赛尔的认可:“它既缓解了养老服务人力短缺,又让家庭关系更紧密。”
2. 新一代年轻人的“反向关怀”
“我给爸妈的手机装了‘防走失’APP,但更希望他们学会用抖音和我视频。”95后程序员小林的苦恼,恰恰反映了代际沟通的痛点。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党俊武建议:“要在中小学开设‘代际沟通’课程,同时鼓励企业开发‘亲情促进’类数字产品,比如‘全家共享健康档案’平台。”
1. 20项惠老新政速递
福利补贴:独生子女父母补贴标准提高至每月300元(试点地区)住房改造: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每户最高补贴2万元旅游优惠:60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享受景区门票全免(5A级以下)在北京市朝阳区“老年创客空间”,71岁的退休工程师王建军正带着团队研发“智能药盒”——这个能提醒服药、监测血压的小装置,即将走进千家万户。当他被问及最大心愿时,老人笑着说:“希望能有一天,所有老人都能笑着对我说:‘谢谢你,让我晚年过得这么有滋味!’”
今日互动:
如果您是“享老”政策的受益者,或者对老龄化社会有独特见解,欢迎在评论区写下您的故事或建议。让我们共同为父母辈的晚年生活,献上一份温暖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