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最早信号不是忘事!告诫:频繁出现这几异常,大脑已病变
发布时间:2025-03-24 16:32 浏览量:2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人一上了年纪,最怕的不是腿脚不便,不是眼花耳背,而是脑子开始不听使唤。
很多人一听到“老年痴呆”四个字,脑子里马上蹦出的就是“记不住事”,觉得只有忘东忘西才算出问题,可真正让我担心的,还真不是这个。
真正可怕的是,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小动作、小情绪,才是大脑悄悄生病的起点。
你有没有注意过,为什么有些老人看着挺精神的,记忆力也没大问题,却忽然变得爱发脾气、老是走神、或者整天没劲提不起精神?
我在医院见过太多看似“正常”的老人,家属也觉得没啥毛病,顶多就是“岁数大了”,可一查,已经是轻度认知障碍甚至早期痴呆了。
有个老爷子,平常啥都能干,就是爱胡思乱想,整天怀疑家人偷他东西;还有个老太太,一天到晚把鞋子放来放去,反复收拾、重复动作,看上去像强迫,其实是脑部前额叶功能出了问题。
最让我揪心的,是一个看着精神挺好、还爱下棋的老人,突然变得爱生气、骂人,后来查出来是额颞叶痴呆,已经不轻了。
这些情况,刚开始可都不是“记性不好”,但每一个背后,都是大脑在悄悄变样。
现在你明白了吗?真到记不住事那一步,其实问题已经拖了太久,错过了最该出手干预的时机。
而真正能把病挡在门外的,是我们有没有留心那些“不像问题”的问题。
很多人都觉得老年人怕冷是正常的事,天一凉就裹上几层,夏天也不愿吹空调,家里总是门窗紧闭,还嫌别人开窗透气。
但你知道吗?如果一个老人以前一点也不怕冷,甚至还爱穿短袖、爱出门,忽然有一天变得特别怕风怕凉,身体没查出毛病,这时候得小心,大脑有可能已经开始出事了。
我接诊过一个患者,年轻时在风里来雨里去,体格结实得很,冬天都穿单衣走街上。
后来他女儿把他送来门诊,说父亲最近老喊冷,盖着电热毯还说手脚冰,穿三层羽绒服都说“屋里像冰窖”。
一开始他们以为是血液循环差或者甲状腺出问题,结果一检查,全都正常,可我总觉得哪不对劲。
再仔细问问,他除了怕冷,还老说头晕,注意力特别难集中,邻居跟他打招呼他反应半天,做了脑部MRI,果不其然,海马体和下丘脑周围已经有轻度萎缩,属于早期大脑退化。
其实大脑里有个叫“下丘脑”的地方,专门管体温调节,它一出问题,人体的冷热感觉就会混乱。
你看,怕冷也许不是身体出了问题,而是大脑开始“冷却”了,越早发现,越能延缓病变速度,所以别再以为怕冷是正常老化了,有时候,是大脑先出了岔子。
有些老年人走路的时候低着头,也不看周围人,说话也变少,跟以前那个热情爱聊的性格完全不一样,很多人以为是性格变了、老了不爱社交了。
但我想告诉你,很多时候,这种变化,其实是大脑在慢慢退化。
我曾遇到一个患者变得特别沉默寡言,以前开车时爱聊新闻、侃天气,谁上车都能搭两句,退休才三年,他老婆就带他来看病,说这人变得闷头走路,也不看人,也不说话。
有一天差点被电动车撞了,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检查后发现,他额叶皮质有明显功能减退,而这正是控制注意力、判断力、社交行为的区域。
当一个人开始表现出“社交回避行为”和“注意力转移迟钝”,比起那些还保持活跃交往的老年人,他们在之后五年内患上认知障碍的概率高出不少。
这不是吓唬人,而是因为大脑的额叶区域一旦退化,不仅控制不了情绪,还会慢慢削弱与外界互动的能力。
所以如果你发现家里老人走路时越来越像“自动驾驶”,不跟人打招呼,不东张西望,也不聊天了,那你可别以为是“老实了”,可能是他脑子开始不肯“上线”了。
有意思的是,很多大脑开始病变的老人,嘴上最爱说的就是:“我没事儿,我挺好”,可你要真去观察他,会发现很多不对劲的地方。
比如该吃药忘了吃,水烧干了不知道关火,家门钥匙放在哪儿总找不到,可你要问他,他还会生气:“你当我糊涂啦?”
有个患者,平时总说自己记性好得很,年轻时能背几百道题,讲课讲几个小时都不用看讲稿。
后来她女儿发现她老把家里的电饭煲当成烧水壶,把煤气炉忘了关两三次,但她自己完全没意识,还跟我说:“你别听她瞎说,我精神得很!”
结果做了神经心理评估,她的自我认知功能评分比正常值低了整整30分,医生判断为轻度认知障碍,有发展为老年痴呆的风险,这种“病识感缺失”其实是一个很典型但又不被重视的早期信号。
不少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在早期阶段对自身能力评估存在明显偏差,简单说,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出问题了”。
这个现象,在医学上叫“病识感障碍”,也是判断老年痴呆前期的一个非常隐蔽但关键的标志。
所以千万别听老人嘴上说的“我没事”,要看他平时做的事,尤其是那些一口咬定自己健康、生活一团乱的,那可真是“嘴上无事,脑中有病”。
很多人都以为挑食是小孩子的事,可你要是发现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突然开始变得特别挑食、特别执着于某几种食物,甚至只吃一种东西,其他都不碰。
那可不是口味变了,而是大脑的“奖励系统”出了问题。
我遇到过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突然只爱吃甜食,早饭是糖,午饭是糖,晚上还要吃块蛋糕,原来一点不爱吃甜的她,变得像个上瘾的人。
家人觉得奇怪,把她带来医院,一检查,她大脑中的伏隔核区域活动异常,这是掌控人们“奖励与满足”的关键区域,她其实不是嘴馋,而是大脑在给她发错信号,导致她对甜食产生依赖感。
大脑伏隔核功能异常的人群,更容易表现出“食物执着型行为”,而这种行为在患有额颞叶痴呆的患者中出现率比较高,这些人对食物的选择不是随性,而是大脑出了偏差。
所以千万别轻视老人突然的“挑食”,尤其是以前爱吃啥都吃,现在非这一个不吃,那很可能是大脑在慢慢丢失“理性选择”的能力,久而久之,不光饮食出问题,认知和情绪都会受到影响。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说话你一句一句讲,他总是听不明白?但你去测他的耳朵,听力又没啥问题,这样的人,可能并不是耳朵聋了,而是大脑处理语言的能力退化了。
我曾见过一个患者退休后变得“听不懂人话”,他耳朵还行,医院测了听力很正常,可他老婆跟他说:“把水壶拿给我”,他却把拖鞋递过去。
你跟他说今天几号,他愣半天才反应过来,这不是他耳朵不好,是大脑在接收和处理语言的过程出了问题,特别是颞叶区域的神经网络功能下降。
所以别再一味责怪老人“糊涂”或者“反应慢”,有时候,是脑子里的“语言翻译器”掉链子了,这个时候如果你发现他说话老用错词、回答问题答非所问,千万别拖,要尽早检查认知功能。
脑袋出问题,它从不直接喊痛,而是偷偷改掉你的习惯、你的反应、你的情绪,一旦你发现“人变了”,但又说不上是哪不对劲,那就八成是大脑出了问题,别等到忘了你是谁,才开始后悔当初没多看一眼。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预防老年痴呆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李米.老了才会得“痴呆”?记忆力下降就是“老年痴呆”?[J].科学大观园,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