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越来越多?医生提醒:老人宁可在家不出门,也别做这几事
发布时间:2025-03-23 03:19 浏览量:4
[1]田竹英,杨亚星,聂小华.老年痴呆家庭照护者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黑龙江医学,2025,49(01):15-18.
[1]刘健.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及心脏超声参数的临床预测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5,9(02):110-112.DOI:10.20267/j.issn.2096-3807.2025.02.035.
“老张这辈子最怕的,就是哪天脑子不好使了,可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71岁的张福林是个退休的公交车司机,年轻时跑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方向感好得连导航都比不上。他家住在一个老旧小区,退休后日子过得简单却踏实。
妻子早几年去世了,儿女在外地工作,他一个人守着两室一厅的小房子,平时就爱跟老邻居聊聊天,偶尔下楼遛遛弯。
2023年5月那段时间,张福林开始觉得自己的记性不太对劲。有一天早上,他去楼下小卖部买酱油,付完钱转身就走,忘了拿找回的零钱。
店主喊了他两声,他才愣愣地回头,笑呵呵地说:“哎哟,年纪大了,脑子不中用了。”邻居们也没多想,毕竟谁还没个忘事的时候。
可没过几天,他又在小区门口站了半天,愣是想不起自己是要出去买菜还是刚回来。回家后,他站在厨房门口,看着手里的菜篮子发呆,嘴里嘀咕:“我刚才是干啥去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这种小状况越来越多。张福林有个习惯,每天晚上喜欢喝点小酒助眠,几十年的老习惯了,雷打不动。
一两二锅头下肚,他觉得浑身舒坦,睡得也香。可渐渐地,他发现自己早上醒来时头昏沉沉的,连昨天晚上吃了啥都记不清。
他没当回事,心想可能是年纪大了,身体自然就差了点。
加上他平时爱熬夜看电视,新闻联播完了还得追两集抗战剧,常常到凌晨一点才睡。
儿女偶尔打电话回来叮嘱他早点休息,他总是摆摆手:“我这身子骨硬朗着呢,没事!”
2024年春节后,事情开始不对劲了。张福林有个老毛病,喜欢自己给自己“治病”。
感冒了就去药店随便买点药,头疼了就吃两片止痛片,从来不去医院,觉得医生就是瞎折腾。
那段时间,他觉得腿脚发软,走路总有点晃,就自己买了瓶跌打酒,天天晚上抹一抹。
抹了几天,腿还是软,他又听隔壁老李说吃点补药管用,就跑去药房买了瓶“补脑丸”,说是能治头晕脑胀。他没看说明书,一天三顿猛吃,连着吃了半个月。
到了3月初,张福林的情况越来越糟。那天早上,他下楼扔垃圾,回来时站在楼道里愣了十多分钟,忘了自己住几楼。
邻居老王路过,见他脸色不对,问他咋了,他支支吾吾地说:“我好像……忘了家门是哪个。”
老王赶紧把他送回家,可张福林一进门就瘫坐在沙发上,嘴里嘀咕着:“我这是咋了?”
当天晚上,他给远在上海的儿子张强打了个电话,声音发颤:“强子,我脑子好像坏了,你快回来吧。”
张强第二天就赶回了家,带着父亲直奔市人民医院。医生先给张福林做了全面检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8.2×10⁹/L,红细胞计数4.5×10¹²/L,血红蛋白135g/L,都在正常范围,但血糖偏高,空腹血糖7.8mmol/L。
脑CT检查发现大脑皮层有轻度萎缩,颞叶和海马区有些异常。
医生又安排了神经心理评估,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测试,结果得分只有19分(满分30分),明显低于正常值。接着做了脑电图(EEG),显示额叶和颞叶有散在慢波活动。
最后,核磁共振(MRI)确认,大脑白质有轻度缺血性改变,提示可能存在血管性病变。
检查结果出来那天,主治医生李主任把张强叫到办公室,翻着报告单皱眉说:“你爸这情况,不单纯是老糊涂了,很可能是老年痴呆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性不小。
他这些年喝酒、熬夜、乱吃药的习惯,怕是把病给催出来了。唉,老人家宁可在家待着不出门,也别这么瞎折腾啊,不然这病只会越来越重。”
李主任摇摇头,语气里满是惋惜,又带着几分告诫,“这些事,看似小习惯,可对脑子来说,就是慢性毒药啊。”
老年痴呆,听着挺耳熟,可真要说清楚是怎么回事,很多人还是稀里糊涂。
其实,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病,而是脑子退化导致的一堆症状的总称。最常见的就是阿尔茨海默病,占了六七成。
这种病会让大脑里的神经细胞慢慢死掉,尤其是管记忆和思考的区域,像海马区和颞叶。
时间一长,人就记不住事,认不清人,甚至连吃饭穿衣都成问题。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人里,每10个人就有1个可能有点痴呆的苗头,到了80岁,这个比例能翻倍。
为啥会得这个病?科学家发现,大脑里会堆积一种叫β-淀粉样蛋白的东西,黏在一起形成斑块,把神经细胞堵得喘不过气。
还有一种叫Tau蛋白的家伙,会在细胞里乱缠乱结,让脑子信号传不动。
这些变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可能十几年、二十几年悄悄积累,等你发现不对劲时,脑子已经伤得不轻了。
像CT检查里看到的大脑萎缩,或者核磁共振里白质缺血的痕迹,都是这种破坏留下的证据。简单说,老年痴呆就是脑子“生锈”了,越用越卡,最后干脆罢工。
说到老年痴呆的诱因,生活习惯绝对跑不掉。先说喝酒吧,很多人觉得晚上小酌一口能放松,可酒精对脑子一点不友好。
研究表明,每天喝超过20克纯酒精(差不多一两白酒),就会让大脑皮层变薄,尤其是额叶,管判断和控制的地方。时间长了,脑细胞受损,痴呆风险直线上升。
再比如熬夜,睡眠是脑子“洗澡”的时间,晚上11点到凌晨3点,脑脊液会冲刷掉白天堆积的废物,像β-淀粉样蛋白。熬夜一晚,这活儿就干不完,废物越攒越多,脑子迟早出毛病。
还有个大坑是乱吃药。老人家腿酸头晕,爱自己抓点药吃,可不少药吃错了伤脑子。
比如抗焦虑药、抗过敏药,有些含抗胆碱能成分,会干扰脑子里 acetylcholine(乙酰胆碱,一种管记忆的化学物质)的正常工作。长期吃,痴呆风险能高出30%。
更别提那些来路不明的“保健品”,成分不明,剂量随便,吃了半个月,脑子没补好,反倒更糊涂了。医生常说,宁可啥都不干,也别瞎给自己当大夫。
老年痴呆这病,防比治重要,可有些事,医生一看就头疼。
第一件,爱熬夜看电视。电视节目一集接一集,老人盯着屏幕到半夜,蓝光刺激眼睛不说,还让脑子一直兴奋,根本歇不下来。
研究发现,每天睡不到6小时的人,得痴呆的概率比睡够8小时的高出25%。
第二件,喝酒不撒手。小酌怡情,大喝伤脑,酒精会破坏脑血管,让白质缺血加重,核磁共振里那些白花花的斑点,就是证据。
第三件,自己乱买药吃。药店里随便一抓,止痛片、感冒药、补药混着来,老人觉得“多吃点没事”,可医生急得直拍桌子。
比如跌打酒,含酒精成分,抹多了照样渗进血里,脑子跟着遭殃。
第四件,不爱动脑子。有些老人退休后啥也不干,天天窝家里发呆,脑子越闲越废。
用MoCA量表测认知,经常动脑的人得分能高出5到8分。医生常叮嘱,这几件事,真碰不得,脑子经不起折腾。
怎么防?早知道早动手
防老年痴呆,不是啥高深的事,关键得早动手。先说睡眠,每天得睡够7到8小时,最好10点前上床,别让脑子老加班。
饮食上,多吃点深海鱼,像三文鱼,里头的Omega-3脂肪酸能护脑血管,研究说每周吃两次鱼,痴呆风险能降15%。
少碰油腻甜食,血糖高了伤血管,脑子跟着倒霉,像空腹血糖超7mmol/L就得注意了。
再来,脑子得用起来。学点新东西,下棋、写字、做手工都行,每天半小时,脑细胞活跃了,Tau蛋白就不容易捣乱。
运动也少不了,走路、打太极,一周5次,每次30分钟,血流顺畅,脑子供氧足。
最要紧的是,别乱吃药,有病去医院,检查清楚再开方子,像血常规、脑电图这些,能早发现问题。医生常说,脑子这东西,养好了能多用十年,养不好,痴呆找上门就晚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文中人名均为化名,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