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扎心的现实,农村的老年人拼命赚钱,而中年人却悠闲度日

发布时间:2025-03-28 06:55  浏览量:22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在农村有一种“怪圈”,那就是老年人还在为盐巴钱奔波,而中年人却在茶馆逍遥。

尤其是我们这里的农村,七八十岁的年龄,本该含饴弄孙的老人,还在田地里忙活,种出来的菜挑去市场卖,就为换点买盐巴的钱。

可与此同时,村里一些四五十岁的壮劳力,天天坐在茶铺子头,喝茶打牌,无所事事,照样过的是有滋有味的,也没见他们为钱发愁。

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太扎心了,到底是老年人闲不住,还是部分年轻人抱着啃老的心态呢?

接下来就把洪姐听到的两个特别能说明这种现象的例子举出来,大家来分析分析,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呢?

先说隔壁大队的张大爷,今年都是80岁的高龄了,身子骨还算硬朗。

他的儿子儿媳在城里打工,孙子上大一,孙女高三了,两个孩子上学的开销都挺大的。孙子上到的民办大学,孙女又上的民办高中,光学费一年就得十多万。

儿子,媳妇打工都是连轴转,根本不敢停歇。

张大爷为了能帮衬儿子一家,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自家地里忙活。他种了各种蔬菜,有黄瓜、西红柿、豆角。

等蔬菜成熟了,张大爷就骑上自己的那辆老旧三轮车,离他家有5里路的镇上卖菜。

虽说赶早车去城里卖菜价格偏高一点,但是他的年龄毕竟太大了。去五六十里的城区,老伴又不放心,就在就近镇上卖点盐巴钱补贴家用还是不错的。

儿子,儿媳在外面赚钱,只需要供养孙子孙女,他们老两口的开销自己能赚。

有一回,张大爷不小心在田埂上摔了一跤,腿擦破了皮,大家都劝他别再干了,可他歇了没两天,又出现在了地里。

在张大爷心里,只要自己还能动,就不能给儿子添麻烦。在他的认知里,农村的老人,不存在什么老有所依,靠儿子来养。

像张大爷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过缺衣少食的年代,深知生活的艰辛,勤劳早已成了融入骨子里的习惯。

在我们农村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茶铺是挨个挨个的开起来,但是没有一家是倒闭的。就是因为有太多的年轻人,不管是男同胞还是女同胞,都要去茶铺子里面搓麻将打纸牌。

就比如李大哥,才四十多岁,按道理正是为家庭拼搏的年纪。

但是他家在我们当地条件还算不错,早些年,他靠着卖建材赚了一笔钱。

之后,修好的房子卖不出去,开发商就没有开新的楼盘。这也导致李大哥的建材生意越来越不好做。

当了半辈子的老板,现在处于下岗状态,要重新去找事情上班,又觉得太辛苦了,干脆就把店也关了,不做生意了。

没事情可做的李大哥,刚开始还能出门去旅游,但是风景看了个遍,也觉得没什么意思了。

他在城里买的房子,附近的邻居都忙着上班去赚钱。他现在又没什么压力,干脆就回到农村里面和那些老伙计,喝茶聊天,要不就是和熟悉的牌友们一起打牌消遣。

他媳妇还劝他找点事做,年纪轻轻就去坐茶馆子,会遭到别人的唾弃。可时间长了,李大哥依然我行我素,根本劝不动,也就随他去了。

李大哥一家虽说没了新的收入来源,但靠着之前的积蓄,日子过得也算安稳。

因为他回到老家了,又把孩子转到农村的镇上去读书。费用也就没有城里那么高了,平时也没什么大的开销。

李大哥觉得,反正饿不着肚子,何必再去吃苦受累。

村里像李大哥这样的人,并非没有劳动能力,而是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奋斗的动力,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从这两个例子不难看出,农村出现这种两极分化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一方面,像张大爷这样的老人,对土地有深厚的情感,他们习惯了通过劳动获取生活所需。更重要的是,他们心疼子女,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子女减轻经济压力。

另一方面,部分像李大哥这样的中年人,因为早年有一定的经济积累,或是生活压力相对较小,渐渐丧失了奋斗的意志。

你们在哪里?你们发现了农村的这一现象没有?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