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发现:不容易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人,一般都或有这几个习惯
发布时间:2025-03-29 15:25 浏览量:4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有时候,看到身边的老人家年纪大了,但脑子依旧清醒、思路敏捷,让人忍不住好奇,为什么他们似乎和阿尔茨海默病“无缘”?
明明年龄相仿,为什么有些老人到了七八十岁还能记得几十年前的琐事,甚至连每个孙子的生日都记得一清二楚?
但有些老人却在六七十岁时,记忆力就开始明显下降,甚至走错路、忘记家人,到最后连生活自理都成了难事。
这种情况让人不禁要问:难道不容易患阿尔茨海默病的人,真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们的生活习惯到底有什么不同,能让大脑一直保持“在线”?
大部分人吃东西喜欢追求香、甜、咸的味道,但那些不容易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年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的习惯——他们喜欢吃点苦的食物。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意外?但其实,吃苦味食物不仅是一个口味的偏好,更是一种对大脑的保养方式。
苦味食物,比如苦瓜、蒲公英茶、黑巧克力,还有某些中药材,这些食物里含有大量的抗氧化成分和苦味生物碱,能够有效降低炎症反应。
而大脑老化过程中,很多问题其实都跟慢性炎症有关。
慢性炎症在大脑里“潜伏”得很深,时间久了,神经元受到损伤,记忆力就开始下降。
有个做教师的退休老人,就是典型的例子。年轻时,他每天面对学生、备课、批改作业,思维一直活跃。
退休后,他喜欢喝点蒲公英茶,还常常用苦瓜炒菜,家里人劝他“少吃点苦的,换点口味”,但他总是笑着说:“吃点苦,才有滋味!”年过八十,这位老人还能够准确地讲出孙子在哪个年级、成绩如何,连家里的水电费什么时候交都记得一清二楚。
医生检查发现,他的大脑没有明显的萎缩迹象,神经元连接也比较健康。
研究表明,苦味食物中富含的类黄酮和苦味因子,能够激活大脑的“自噬功能”,简单来说,这就像给大脑来了一次大扫除,把那些有害的蛋白质和代谢废物及时清理出去。
阿尔茨海默病的罪魁祸首“β淀粉样蛋白”就是其中之一,当这些有害物质堆积在大脑里,会阻碍神经信号的传递,久而久之,记忆力和认知能力就开始走下坡路。
但经常吃点苦味食物的人,大脑这种清理机制更活跃,长期保持下来,大脑自然“干净通透”,思维灵敏,不容易出现认知障碍。
很多人以为锻炼大脑就要多做脑筋急转弯、玩数独、下象棋之类的智力游戏,但有些不容易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他们做的其实是手工活儿。
这些人喜欢编织、做模型、雕刻、甚至修理家电,这些细致的动作看似和大脑关系不大,但其实,手指的精细运动对大脑有非常大的刺激。
大脑有一部分区域叫做“运动皮层”,它不仅负责控制身体的动作,还跟认知功能息息相关。
当手指反复进行细致动作的时候,这个区域就像“开了外挂”一样,会持续接受刺激,不仅保持活跃,还能促使新的神经连接形成,让大脑更灵活。
有一位退休的工程师,平时特别喜欢做木工,家里的椅子、桌子,甚至小朋友的玩具都是他自己做的。
他觉得动手做东西特别有成就感,别人休闲时刷手机,他就窝在阳台上打磨木头,设计各种小家具。
年过七十时,他还可以精确地测量出木板的角度,用最合适的工具打磨边缘。
这种精细的动手能力其实是一种“隐形的脑锻炼”,每次手工操作都在激活大脑的多个区域,包括视觉、空间感知、手眼协调等等。
几年后,医生在给他做认知测试时发现,他的记忆力、注意力和反应速度都保持得非常好,远远超过同龄人。
研究证实,手部的精细运动可以提高大脑“突触可塑性”,简单来说,就是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更紧密、信号传递更顺畅。
这样的“手脑联动”,不仅锻炼了大脑的反应速度,还能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而且,这种细致的手工活还能带来一种内心的平静,这种“专注的放松”状态,对大脑同样是一种保护。
睡眠对大脑的重要性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但有些不容易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不仅睡得好,更重要的是,他们每天晚上睡觉的时间非常固定,几乎分秒不差。
很多人不知道,人的大脑是有“生物钟”的,而这个生物钟是靠固定的睡眠时间来调整的。
如果睡觉时间很乱,生物钟就会紊乱,影响大脑的自我修复能力。
晚上睡觉时,大脑会进入“自我修复模式”,清除白天积累下来的代谢废物,还会强化记忆,把白天学到的信息重新整理归档。
如果每天入睡时间不固定,大脑就像一个“加班过度”的工厂,长时间下来,修复功能变弱,神经细胞逐渐受损,记忆力和认知功能就开始走下坡路。
一个长期做行政工作的老年人,几十年养成了晚上10点准时上床的习惯,无论刮风下雨,从不打乱自己的睡眠节奏。即使退休后,他还是坚持这个习惯。
家人常开玩笑说他“像个定时闹钟”,但事实证明,这种固定的睡眠作息真的保护了他的脑子。
年过七十,这位老人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年轻时的工作细节,就连孩子们小时候的趣事也记得一清二楚。
医生检查发现,他的睡眠效率很高,深度睡眠时间充足,这种稳定的作息让他的生物钟一直保持在最佳状态。
科学研究发现,晚上10点到凌晨2点是大脑进行深度修复的关键时间段,固定时间入睡的人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
深度睡眠时,大脑会分泌“脑脊液”,像清道夫一样冲刷大脑中的废物,尤其是对阿尔茨海默病有关的β淀粉样蛋白,固定的睡眠节律能够确保这种清除机制正常运作,长期坚持下来,大脑就能保持健康,不容易出现认知障碍。
这三种习惯,看似跟阿尔茨海默病没有直接关系,但其实每一种都在默默守护着大脑。
喜欢吃点苦,帮大脑“清理垃圾”;动手做点手工,刺激神经元保持活跃;晚上固定时间睡觉,维护大脑的修复机制。
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习惯,却能够在不知不觉中降低患病风险,让大脑在岁月中保持灵动和清晰。
与其等到记忆力开始衰退时再后悔,不如趁现在,把这些习惯变成日常的一部分,让自己远离阿尔茨海默病的困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预防阿尔兹海默症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 王宇宇.药食同源物质抗阿尔兹海默症的作用及其机制, 临床合理用药, 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