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友血糖降到多少最合理?不是7mmol/L!新指南这样说

发布时间:2025-03-29 15:15  浏览量:2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年龄的大小是医生制定降糖目标的重要参考,尤其是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

因为2型糖尿病往往是中年以后发病,也就是在40岁以后,这意味着,大部分糖友进入老年后,糖尿病的病程会达到20年左右。

20年的病程意味着两件事:

①胰岛功能衰竭

进入老年后,很多糖友的胰岛功能逐渐衰竭,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这会导致血糖波动幅度变大,容易发生低血糖;

②并发症增多

进入老年后,很多糖友会患上一种甚至多种并发症。并发症越多、越重,对低血糖的耐受性就越差,一旦出现低血糖,容易使病情加重。

加上老年糖友的预期寿命相对较短,严格控制血糖的好处不如年纪较轻的糖友。所以,老年糖友的血糖控制有不同的要求。

那么,老年糖友的血糖应该控制在多少呢?

今天我就结合最新版的《中国糖尿病诊疗指南》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接下来,我主要从两方面来讲:

1、“老年”的标准

2、不同的身体情况,血糖控制在多少

01

多少岁算是“老年”?

我们通常把“60岁”作为中年与老年的分界线。不过,在新指南中,并没有简单用“60岁或65岁”等具体的年龄来定义“老年”,而是结合身体状态来划分,主要看三点:

①基本年龄线

我们平时说“老年人”的时候,通常以60岁为起点,这也是糖尿病人划分年龄阶段的基本年龄线。

不过,在新指南中,对具体的年龄数值做了淡化,更重视的是糖尿病人的实际身体状况。

比如,有人70岁还健步如飞,有人60岁就多种慢性病缠身。前者可能在60岁的时候仍然可以参考中年人的控糖标准,以更严格控制血糖;后者则可能在55岁就要以老年人的标准,以避免低血糖。

②实际身体状况

实际身体状况好坏,可以从下面4个方面来评估:


生活能力:能否自己买菜做饭、洗澡穿衣

认知功能:记性好不好,会不会经常忘吃药


并发症数量:有没有合并心脑血管病、肾病、视力问题等

用药风险:是否在用容易导致低血糖的药物(如胰岛素)

③特别注意群体


❶80岁以上算高龄老人,控糖策略会更个体化

❷住养老院的、长期卧床的单独评估

简单说就是:岁数只是参考,身体状态说了算。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对号入座”,这也是新指南更人性化的地方。

02

老年人控糖不能“一刀切”

以前我们总是说“血糖要控到7以下”,现在发现,这标准对老年人来说太“简单粗暴”了。

为啥呢?

因为老年人身体像用了多年的老机器——胰岛功能衰退、肝肾代谢变慢,再加上常常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要是硬把血糖压得太低,反而容易引发头晕跌倒、甚至诱发心梗脑梗。

新指南特别强调要“看人下菜碟”,把老年糖友分成三类来管理:

①身体硬朗的“健康老宝贝”

这类老人生活完全自理,没有严重并发症。如果没用胰岛素、磺脲类药物(比如格列美脲)这类容易引发低血糖的药,建议空腹血糖保持在5.0-7.2mmol/L(相当于早晨起床没吃饭时测的血糖);睡前血糖控制在5.0-8.3mmol/L。

要是正在用胰岛素等高风险药物,标准可以稍微放宽些,睡前血糖5.6-10.0mmol/L即可,安全第一。

②有点小毛病的“普通老伙计”

这类朋友可能有点轻度记性不好,或者同时有高血压、肾病等3种以上慢性病。这时候控糖目标会更宽松:

没用高风险药物的,空腹血糖5.0-8.3mmol/L,睡前5.6-10.0mmol/L。

用着胰岛素的,空腹可以到5.6-8.3mmol/L,睡前血糖8.3-10.0mmol/L。

③身体虚弱的“重点保护对象”


对于有严重并发症、需要家人照顾的老人,指南直接说“活着舒服最重要”

空腹血糖放宽到5.6-10.0mmol/L,睡前血糖甚至可以到8.3-13.9mmol/L。

这不是医生不负责,而是避免为了控糖让老人天天担惊受怕。

④老年人控糖要“抓大放小”

很多老人家为了把空腹血糖控到6以下,天天饿得心慌也不敢吃主食,这可就本末倒置了!

新指南特别提醒:宁可血糖稍高,不要频繁低血糖,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可能抵消十年控糖的努力。

比起血糖绝对值,新指南建议更关注血糖波动。餐后突然飙升到15,比稳定在10左右更伤血管。

定期查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能反映过去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健康老人控制在7.5%以下就行,体弱老人8.5%以下也可以接受。

最后提醒大家,这些数字是参考标准,并不是绝对要求,“因人而异”才是根本原则。

控糖不是为了数字好看,而是让咱们吃得好、活得自在,这才是真正的健康智慧!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