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研究发现:老年痴呆患者若经常散散步,不出半年,或有5变化
发布时间:2025-04-07 16:05 浏览量: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洒在小区的步道上,杨阿姨搀扶着患有轻度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伴儿在小区里慢悠悠地散步。
这样的场景,在杨阿姨家已经持续了近半年。"老头子现在能认得家门口那棵银杏树了,前两天还主动提醒我该去菜市场买菜。
"杨阿姨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常言道:"人老腿先老",可鲜少有人知道,腿脚不便不仅影响行动自由,更与大脑健康息息相关。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王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定期步行锻炼的老年痴呆患者,不出半年时间,往往在认知功能、情绪状态、睡眠质量、身体机能以及社交能力这五个方面会呈现出显著变化。
脑袋和双腿,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两样东西,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老祖宗常说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步行这种看似平常的活动,实际上是在疏通全身的气血,尤其是大脑的血液循环。
人越走越灵光,这话虽然土,但却是有科学依据的。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在《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表明,规律的步行能促进海马体中新神经元的生成,这一区域与记忆形成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追踪调查了120名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发现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步行的患者组,其认知功能下降的速度比对照组慢了近30%。
步行不仅仅是简单的"迈开腿",而是一项复杂的全身协调活动。
老人家常说"腿脚利索,心里不慌",这话糙理不糙。当人行走时,大脑需要同时处理平衡、方向、速度等多种信息,这无形中就成了大脑的一种"体操"。
步行时产生的机械震动会刺激全身血液循环,让更多带着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送到大脑,仿佛给"枯井"注入了一泓清泉。
那么,半年坚持散步的痴呆老人会出现哪"五变化"呢?
脑子越用越灵光
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认知功能的改善。不少家属反映,原本记不清家人名字的老人,慢慢能叫出儿孙的名字了;以前找不到厕所的,现在能自己摸索着去了;过去不会使用电视遥控器的,如今能熟练地切换到自己喜欢的频道了。
这些细微的进步,对痴呆老人和家属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步行锻炼提高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分泌,这种蛋白质就像大脑的'肥料',能帮助神经元存活并促进突触连接的形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李主任解释道。
这就像给干涸的田地浇水施肥,让原本萎靡的植物重新焕发生机。
心情舒畅笑声多
"以前老头整天抱怨这疼那痛,现在每天盼着出门散步,眉头舒展了不少。"杨阿姨描述道。
步行锻炼能促进脑内内啡肽和五羟色胺等"快乐激素"的释放,有效缓解痴呆老人常见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研究显示,每天坚持30分钟步行的痴呆患者,抑郁症状评分较不运动者平均降低了42%。心里敞亮了,脸上的笑容自然就多了,家中的氛围也变得轻松和谐。
正所谓"笑一笑,十年少",笑容是最简单有效的抗衰老良药。
夜夜睡得安稳香
"以前天天半夜醒来乱走动,现在能睡到天亮了。"许多痴呆老人的家属反映,散步后老人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张教授解释:"规律的步行有助于调节生物钟,增加深睡眠时间,减少夜间醒来次数。"
一项来自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研究发现,每天散步60分钟的老年痴呆患者,平均入睡时间缩短了15分钟,夜间醒来次数减少了2.3次。睡眠质量改善了,不仅老人精神好了,照顾者的负担也减轻了不少。
真可谓"老人睡得香,全家心不慌"。
身子骨硬朗不倒
痴呆老人常因平衡能力下降而容易跌倒,而步行锻炼恰恰能改善平衡感和肌肉力量。"开始时老伴走路晃晃悠悠的,现在明显稳当多了。
"杨阿姨欣慰地说。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项跟踪研究表明,坚持散步半年的痴呆老人,下肢肌力平均提高了18%,平衡能力提高了23%,跌倒风险降低了近三分之一。
俗话说"筋长一寸,寿长十年",步行不仅锻炼了腿部肌肉,也活动了全身关节,让老人家真正做到了"行得动、站得稳"。
话多了交流来
"以前老头子一言不发,现在能跟小区的老伙计们唠唠嗑了。
"杨阿姨笑着说。步行不仅仅是一种锻炼方式,更是社交互动的良机。
痴呆老人在小区里散步时,能遇到熟人打招呼,与人交流,这种社交刺激恰恰是大脑需要的"营养"。
南京脑科医院的研究显示,有社交互动的步行活动比独自步行更能改善痴呆老人的认知功能。
正如老话说的"老不言,无出路",说话交流是保持大脑活力的重要方式,而步行活动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然而,要让散步真正发挥作用,也不是随便走走就行。老祖宗常说"三分练,七分养",运动和休息要得当。
专家建议,痴呆老人每次散步时间以15-30分钟为宜,循序渐进地增加到45-60分钟。速度要适中,以能正常交谈为度,不宜过快或过慢。
最好选择在上午9-11点或下午4-6点这样气温适宜的时段,避开正午强烈阳光和早晚温差大的时段。
"天不寒,地不烈,无风无雨好散步。
"选择平坦、熟悉、空气清新的路线,避免人多嘈杂、车辆繁忙的地段。家人陪伴更是关键,不仅能确保安全,还能增进亲情,一举多得。
走路时可以轻松聊天,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或者简单描述周围的景物,这些都是对大脑的额外刺激。
值得注意的是,步行虽好,也不是所有痴呆老人都适合。
对于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骨关节疾病或平衡障碍明显的老人,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必要时可以借助手杖或助行器,确保安全第一。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痴呆症防治也是如此,早期干预效果最佳。
除了散步外,丰富的脑力活动同样重要。下棋、打牌、读书、写字、做手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还可以结合中国传统的养生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既锻炼身体又调节心态。
饮食上也要讲究,多吃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深色浆果、坚果、鱼类等,少吃高糖高脂食物。中医有云:"不想老,常吃枣;不想痴,常吃鱼。
"虽然略显简单,但也反映了饮食对脑健康的重要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龄只是数字,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痴呆并非不可逆转。
坚持每天散步这样简单的活动,就像点滴之水汇成江海,日积月累,必将带来惊喜的改变。
杨阿姨的老伴儿如今已经能和她一起去菜市场买菜,有时还能主动提醒她该买什么。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进步,却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希望和欣慰。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痴呆老人的康复之路,或许就始于这一步一步的坚持。
参考资料:
1. "运动增强海马体突触可塑性和认知功能的机制". 《神经科学杂志》, 2004; 24(35): 9680-9688.
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 "步行锻炼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 42(3): 615-619.
3.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规律体育锻炼对老年痴呆患者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3; 43(5): 712-718.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