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老年人退休后,不要去农村生活养老?看见亲戚的嘴脸懂了

发布时间:2025-04-07 16:08  浏览量:4

张叔60岁那年,做了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他要回老家农村养老。

“城里呆了大半辈子,空气差,房子小,还天天有人敲门推销,哪有农村自在?”他说得头头是道,“老家房子大,种点菜,养几只鸡,想吃就吃,邻里之间还热情,哪像城里,住了几十年,连对门姓啥都不知道!”

他媳妇李阿姨一听就急了:“你回去住个一年半载的可以,真让我跟你在农村养老?不可能!”

可张叔是个犟人,拗不过他,李阿姨也就随他去了:“你愿意去你去,反正我是不去。”

就这样,张叔把城里的房子租了出去,每月租金四千块,揣着存款回了老家,还特意花了十几万,把老宅翻修了一遍。新房子刷了大白墙,装了铝合金门窗,院子里还摆了个石桌,连屋顶都铺上了彩钢瓦,看起来相当气派。

起初,他确实过得挺舒坦的。早晨推开窗就是稻田,空气清新,左邻右舍见了他也都热情地打招呼。每天种点菜,溜溜弯,喝个小酒,日子过得悠哉悠哉。

可没多久,张叔就尝到了“人情世故”的滋味。

第一个找上门的是他堂弟。

“哥,你刚回来,家里房子修得真好啊!”堂弟一脸羡慕地说着,眼珠子在房子里四处转。寒暄几句后,他话锋一转,“你看,咱们兄弟这么多年没见了,我那孩子今年考上大学,手头有点紧,你这不是有退休工资嘛,能不能借我两万块周转下?”

张叔一听,皱起眉:“两万?我现在在农村过日子,哪有那么多闲钱?”

堂弟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叹了口气:“哎,哥,咱们小时候你还抱过我呢,这点小忙都不帮?”

张叔有些不自在,但还是摇头:“我这日子也不是你想的那么宽裕。”

堂弟见状,脸色一变:“行吧,哥,你过得好就行。”说完,甩了甩手走了。

张叔心里不是滋味,可还没缓过劲,邻居王大妈又上门了。

“老张啊,你这房子修得漂亮,就是缺点绿化!”王大妈笑呵呵地说,“我家院子里有几棵桂花树,长得可好了,你要不要?”

张叔一听,来了兴趣:“行啊,多少钱?”

“咱们谁跟谁啊,钱就不提了,不过啊,我家老头子身体不好,想去城里医院看看,你能不能帮我们出个检查费?”

张叔这才明白,这哪是送树,分明是借机找他要钱呢!

他有些不高兴了,干脆直接回绝:“这我真帮不上,桂花树就别给我了。”

王大妈的笑容一下子没了:“老张,你这人咋这样啊?”

不久后,村里就开始传张叔的闲话,说他有钱还小气,连自家亲戚都不愿意帮。

张叔气得够呛,可这只是个开始。

接下来的日子,找他借钱的、蹭饭的、甚至想让他资助孩子读书的亲戚越来越多。起初大家还笑脸相迎,可一旦被拒绝,立马翻脸不认人,甚至有人当着他的面阴阳怪气:“有钱装修房子,没钱帮亲戚?”

更让张叔受不了的是,他的房子竟成了村里人的“免费会客厅”。

有天中午,他刚午睡醒来,推开院门一看,竟然有几个村民大爷坐在他的石桌旁喝茶聊天,甚至还有人拿了他家晒的花生嗑着吃。

张叔一脸黑线:“你们怎么进来的?”

“哎呀,老张,你家这院子大,我们就来坐坐,反正你也住得宽敞。”一个村民大大咧咧地说。

张叔心里一阵憋屈,可又不好当面撵人。

就这样,村里人把他家当成了公共场所,谁家孩子吵了,抱过来哄;谁家来了远方亲戚,带到他家来喝茶;甚至有人直接带着家里腌的咸菜,说要和他换点肉吃。

张叔终于忍不了了,开始关门闭户,减少与村里人的接触。可这样一来,流言蜚语更甚了,什么“老张这人变了,回来装大爷了”、“他在城里住惯了,看不起咱们农村人”……

最让张叔心寒的是,他堂弟借不到钱,竟然在村里散布谣言,说他在城里还有一套房,每月收租四千,日子比谁都滋润,却连两万块都不肯借。

有天晚上,张叔在村口碰到几个小年轻,听见他们背后议论:“那老头真抠门,活该一个人在这待着!”

张叔气得脸色铁青,回家后,一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他给在城里的李阿姨打了个电话:“老伴,我看这农村是住不下去了,我还是回去吧。”

李阿姨早就料到这一天,哼了一声:“早就让你别犯傻,农村哪有你想的那么好?你在城里过得舒舒服服的,非要跑回去受这份罪!”

张叔无奈地叹了口气:“是啊,我以为农村人情味重,没想到是‘盘剥味’更重。你要是有钱,大家都围着你,想方设法占你的便宜;可你要是啥也不给,那立马翻脸,把你当外人。”

不到半年,张叔灰溜溜地回了城,城里的房子早已租出去,他不得不暂住在朋友家,等租客到期才能搬回去。

临走前,他最后看了一眼那栋自己花钱修的新房,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他终于明白了一句话——农村适合度假,但不适合养老。你可以短暂地享受它的宁静,但一旦扎根,你就得面对亲戚和乡里乡亲的各种“人情债”。到头来,可能落得个里外不是人。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