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血糖控制多少?《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这个范围更安全!
发布时间:2025-05-06 09:49 浏览量:22
近年来,关于“老年人血糖稍高无需严控”的说法流传甚广,许多老年糖友因此放松了警惕。但《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2024版指南)明确指出:老年糖尿病管理需因人而异,既要避免过度严控引发低血糖,也不能放任高血糖损害健康。本文结合最新指南,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答老年糖友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老年糖友的血糖标准是多少?分层管理更科学
2024版指南中明确强调,老年糖友需根据“健康状态分层”制定个性化目标,分为“良好、中等、差”三个等级,具体标准如下:
1.健康状态良好——即生活自理、合并症≤2种
糖化血红蛋白(HbA1c):<7.5%(未用高风险药物)或7.0%~7.5%(使用胰岛素等药物)
空腹/餐前血糖:5.0~7.2 mmol/L
睡前血糖:5.0~8.3 mmol/L
2.健康状态中等——即合并症≥3种或轻度认知障碍
糖化血红蛋白:<8.0%(未用高风险药物)或7.5%~8.0%(使用高风险药物)
空腹/餐前血糖:5.0~8.3 mmol/L
睡前血糖:5.6~10.0 mmol/L
3.健康状态差——即患有晚期疾病、重度痴呆或需长期护理
糖化血红蛋白:<8.5%(未用高风险药物)或8.0%~8.5%(使用高风险药物)
空腹/餐前血糖:5.6~10.0 mmol/L
睡前血糖:8.3~13.9 mmol/L
特别提醒: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需每3~6个月检测一次。
血糖高一点真的没关系吗?两大风险不可忽视
根据2024版指南的标准,请各位老年糖友对号入座,看看自己是否达标?如果没有达标,一定不能让血糖听之任之,血糖高一点并非真的没有关系,有以下两大风险,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风险1:高血糖加速并发症
长期血糖超标会损害血管和神经,增加心肌梗死、脑梗死、肾衰竭、失明等风险。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每升高1%,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8%。
风险2:低血糖更致命
老年人对低血糖反应迟钝,一次严重低血糖可能诱发昏迷、摔倒骨折甚至猝死。2024版指南强调,控糖需优先保证安全,尤其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的患者要严防低血糖。
针对老年糖友,血糖“稍高”一点是否有害,必须结合个体情况判断,盲目放任或过度严控都不可取。
老年糖友虽可放宽血糖标准,但要做好四件事
老年糖友虽然可以适当放宽血糖目标,但仍需避免血糖过高引发急性并发症。如合并严重慢性病(晚期癌症、需透析的肾病、重度心衰等预期寿命较短者)、认知功能严重受损(如中重度痴呆,无法自主监测或配合治疗者)、日常生活依赖护理(如长期卧床、无法自主进食或频繁发生低血糖者)。
对于处于健康良好状态的老年糖友,需要通过科学管理减少高血糖危害,如饮食方面,仍要做到稳血糖;能运动的尽量运动,但保证安全,量力而行;注意空腹血糖和睡前血糖的监测;最后用药方面优先选择低风险药物,如二甲双胍(肠胃功能正常者)、DPP-4抑制剂(如利格列汀)、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这些药物低血糖风险低,且保护心肾。避免长期使用格列本脲等磺脲类药物,尤其独居或认知障碍老人,以防低血糖昏迷。
生活作息方面每天睡足6-7小时,午睡不超过30分钟。通过听戏、书法等放松心情,避免情绪波动影响血糖。
最后,定期复诊,调整方案。每3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反映3个月平均血糖),每年检查肝肾功能、眼底和足部神经,及时与医生沟通用药效果。
老年糖尿病管理没有“一刀切”标准,需根据健康状况个性化制定目标。即使放宽标准,也需通过饮食、运动、监测和合理用药综合管理,在安全的前提下追求最佳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