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老年人被骗,怎么到了如此地步?
发布时间:2025-06-09 14:22 浏览量:12
“他们进社区主动宣传,也有朋友介绍,没想到全亏了!”一位老人面对记者镜头,声音里透着焦急和无助。这是上海、杭州警方对山屿海投资集团立案调查后,众多老年投资者的真实写照。这家曾号称“候鸟式旅居第一股”的企业,打着康养旅居的旗号,如今却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跌落神坛。
山屿海的模式看似诱人:交一笔会员费,就能在国内外70多个基地享受度假、健康、养老服务。可商业逻辑背后藏着巨大风险——公司业务疯狂扩张,从酒店房产到海外矿业,遇上疫情寒冬和经济下行,资金链轰然断裂。2020年它的利润就已由盈转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不是铤而走险是什么?
康养产业本是朝阳行业。政策暖风频吹,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逼近15万亿。从山东的“医养结合示范省”到云南的“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各地都在抢滩布局。为啥这样有前景的行业,却频频让老人踩坑?
手里有钱、心里“有底”,恰恰成了老人最脆弱的软肋。
山屿海爆雷现场挤满了老年投资人。他们多是退休金丰厚、见过世面的群体,却成了骗子的精准目标。为啥?年龄增长让老人信息渠道变窄,对新骗局识别力下降,可那份“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的自信却仍在。骗子利用这点,把非法集资包装成高端养老投资——“候鸟旅居”、“健康生态圈”,名头越响亮,老人越容易放下戒心。
这绝非孤例。从早年P2P到如今康养骗局,老人始终是重灾区。他们攒了一辈子钱,盼着安享晚年,却像“小儿持金过闹市”,被环伺的豺狼盯上。山屿海穿的是合法上市公司的外衣,干的是许诺高额回报的勾当,和那些街头保健品骗局本质无异——都是抓住老人对健康养老的焦虑,用华丽承诺榨干他们的钱袋。
康养产业要健康发展,光靠市场远远不够。政府监管必须跑在骗术升级前面:
- 穿透式监管:对预付费会员制、承诺回报等模式重点排查,哪怕披着“创新”外衣也要揪出金融风险;
- 信息护航:社区和子女要帮老人筑起“防骗墙”,用真实案例揭穿套路,别再让“朋友介绍”成诈骗温床;
- 行业自净:企业若把老人当“肥羊”,山屿海就是下场——失去信誉等于自断生路。
养老是每个人的刚需,骗老人钱最可耻。山屿海倒了,但康养骗局不会自动消失。唯有监管利剑高悬、信息壁垒打通、行业守住底线,才能让朝阳产业真正照亮老人的晚年,而非成为吞噬他们毕生积蓄的黑洞。当我们的父母走进康养中心时,该是安心,而非提心吊胆——这个目标,离我们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