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光彩在毫端 | 走进修水黄庭坚故里

发布时间:2024-04-18 21:59  浏览量:8

▲ 鲁西 摄

最近读黄庭坚,越发感到“不读古人书不可小觑古人,读了古人书方知古人不可小觑”的道理。而等我到了黄庭坚故里修水,则又有新的感触。

因为参加“诗旅江西”文旅融媒体推广活动,我来到江西修水县的双井村。这里,一座黄庭坚雕像巍然屹立,他手握书卷,目光如炬,注视着这一方伴随他出生、成长,出去游学为官,中年仕途失意时曾回来悟道、疗伤,死后又安葬在这里的灵山秀水。修水是他生命的起点,也是他生命的终点,更是他生命中挥之不去的乡愁。作为诗书后学,我将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触摸一代文化巨子生生不息的脉搏。

时光回溯到1045年,黄庭坚呱呱坠地。分宁(今修水)黄氏是进士世家,黄庭坚的祖辈共有同族兄弟13人,其中10人考中进士,包括黄庭坚的父亲黄庶,当地人说是 “十龙及第”。有一次,黄庭坚的舅舅李常到他家里,随手抽了几本书提问,他竟然对答如流。李常惊呆了,逢人便说这个外甥“一日千里,必大有为”。果然,黄庭坚七岁时就因一首诗而被誉为“神童”:“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这首《牧童诗》与骆宾王的《咏鹅》相比,全无孩童的天真之情,倒像是一个老政客倦怠了朝堂上的争斗后的幡然醒悟之作。

八岁那年,黄庭坚跟随父亲去送乡人赴举,饯别宴席上,有人听说黄庭坚的诗名,想当面考考他。黄庭坚略一思索,顷刻而成《送乡人赴举》:“青衫乌帽芦花鞭,送君直至明君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唐时,贺知章读罢李白诗作惊叹不已,称其为“谪仙人”。黄庭坚八岁自喻“谪在人间”,其才气和灵性可见一斑。宋人所撰写的《道山清话》中,还记载有黄庭坚幼读《春秋》的故事,其中诸多细节,经人口口相传,堪比演义。譬如,黄庭坚夜读《春秋》,喜而不寐,睡而复起,以致一夜三点灯;他勤学苦练书法,书房窗外的几株幽竹被他甩出去的墨汁染黑,从此修河旁多了一种枝干黑油油的墨竹;他与村里儿童嬉戏时,曾用“打水漂”之法将一片石子同时掷入村口双井中,等等。

1059年,黄庭坚父亲去世,十四岁的他,跟着舅舅踏上了淮南游学之路,一颗新星自此在北宋文坛冉冉升起。黄庭坚在扬州被当时的大诗人孙觉赏识,将女儿兰溪许配给他。1066年,21岁的黄庭坚参加乡试,他试卷中的一句“渭水空藏月,传岩深锁烟”令主考官李询击节称绝,谓“此人不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取为第一名,时人称为黄解元。次年,赴京再试,高中进士,授汝州叶县县尉。“白鹤去寻王子晋,真龙得慕沈诸梁。千年往事如飞鸟,一日倾愁对夕阳。遗老能名唐郡邑,断碑犹是晋文章。浮云不作苞桑计,只有荒山意绪长。”这首诗名为《初至叶县》,从中可以看出黄庭坚诗的特色:不仅对仗工整,平仄全律,而且长于用典。他善于将眼前的景物同心绪结合,诗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愁绪。

以学识见长的黄庭坚在汝州没待多久,第二年便被任命为国子监教授,并被文坛大佬文彦博所器重,在此任上一待就是七年。此间,他致力于诗歌创作,在艺术技巧上有较大的提高。也正是在这一段时间里,他拜投于苏轼门下,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对其大为赞赏,称他“超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为造物者游,非今世所有也”。由是诗名大振。苏轼与他既是师徒,也是君子之交。在与苏轼及其他门人相伴的三年左右时间里,他们切磋诗文,研习书画,这几乎是黄庭坚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多年后,被贬途中的黄庭坚,听闻苏轼去世的消息,失声痛哭。他在屋里悬挂苏轼的画像,每天穿戴整齐,毕恭毕敬地向画像焚香行礼。

神宗朝党争炽烈,新党王安石和旧党司马光的争斗愈演愈烈,黄庭坚作为旧党苏轼的弟子,自然“被站队”,卷入党争旋涡。他在德州任官时,拒绝推行新政“市易法”的有关条款,由此种下了后来遭受谪贬的祸根。“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这是他在德州写给朋友黄几复的诗,其中的第二联可以说是黄庭坚诗中最著名的句子,14个字道尽了朋友的深情——曾经的美好,如今的别离,各自的苦难和洒脱,都在诗里了。

及神宗驾崩,高太后执政,旧党得势,黄庭坚旋被召回京师,参与《资治通鉴》的编校工作,并擢起居舍人。但哲宗亲政后,新党上台,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赶至黔州(今重庆彭水县)安置,后又移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市),寄居在一座寺庙中。此时的黄庭坚已心如死灰,他给自己的居所起名为“槁木庵”。“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拿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这是他被贬黔州后作的一首《定风波》,历代通常认为黄庭坚是以诗闻名天下,词非他所长,但其实我们看这首词,写得真是潇洒。虽然自称“心如死灰”,但该词意象别出,波澜雄阔,身处逆境而毫无衰飒意味,从中能看到乃师苏轼那“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风韵,不同的是,黄庭坚还多了些“付与时人冷眼看”的傲岸。

朝堂斗争在继续,哲宗去世,向太后听政,黄庭坚辟为吏部员外郎,后又被任命为知太平州,但未及成行便被罢免。原来,徽宗亲政,新党重新掌握政权,对旧党的迫害更加残酷。黄庭坚被诬告“幸灾谤国”,押解至今广西宜山监视居住。这一年黄庭坚57岁,朋友都为他担忧,他却笑着说了一句:“宜州者,所以宜人也。”硬生生替那贬谪之地,做了一个最宜居的广告。在宜州,黄庭坚写下了《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人生没有几个十年,但即便在命运的颠沛流离中,他仍能把感慨献给美好的事物。

1105年,黄庭坚病逝于宜州,享年61岁。南宋高宗时追封其为龙图阁学士,加太师,后又获谥号“文节”。这个命途多舛的帝国边缘人,死后却让历史深深铭记了近千年。他与苏轼并称“苏黄”,成为宋朝诗坛的双子星座。以黄庭坚为中心,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江西诗派,雄踞两宋诗坛,影响深远。在词作上,黄庭坚与秦观并称“秦黄”,他“以诗为词”“以俗为雅”的革新做法,对辛弃疾、姜白石等南宋一流词人均产生过影响。在书法上,黄庭坚更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沈周、文徵明等书法大家都是他的“小迷弟”。

有意思的是,黄庭坚生前并未着意建立江西诗派,死后却被奉为江西诗派首领。江西诗派的研究者胡迎建认为:“北宋后期,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逐渐形成了,而促使这一派声势壮大、影响深远的是吕本中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其实黄庭坚在世时,并无江西诗派的说法。”江西诗派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以故为新”,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领略古法生新奇”(黄庭坚《次韵子瞻和子由观韩干马因论伯画天马》)是继承后的创新。这些主张和创作风格一直影响至今。

修水汤汤,奔流千年。如今的修水县城,以修河为界,分为城北、城南两部分。站在古老的修河桥上眺望,两岸青山如黛,白墙青瓦的民居半隐半现,如诗如画。葱翠的杭山脚下,修河从这里经过时,沿着山势转过一道弯,弯处河床开阔,平展如镜,状如一道新月,称为“明月湾”。背靠杭山、面朝明月湾之处,便是黄庭坚的祖居地双井村。据传,村前河口处有两口相连的井,相距不过数尺,井水清醇甘洌,双井村由此得名。黄庭坚又称黄山谷,修水人向来以“山谷故里”为荣。“山川深重,可以避世,无若分宁者。”或许,黄氏先祖移居分宁时是出于避世考虑,但从这山川深重中走出去的,却是一群以黄庭坚为首的人中龙凤,他们留给历史的,是丰碑般伟岸的身影。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是黄庭坚的诗,也是他的基本风格。江西诗派源远流长,千年后仍然有人追随。我在《过黄山谷故里》中写道:“一派千年虽有踪,入云远路亦朦胧。谁能走出黄山谷,立在苍茫峰上峰。”新时代要有新的诗词气派,我们呼唤“新江西诗派”的出现。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杂志社社长)

责编:武玥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