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研究450位老年痴呆患者,发现:易患痴呆的老人,常有这4共性

发布时间:2024-09-20 02:11  浏览量: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秋分将至,天色逐渐凉爽,街头的梧桐树叶随风飘落,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张大爷退休多年,是位退休教师,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琢磨各种养生之道。

最近,他听说秋天是调理身体的好时机,于是决定去药店买些药材,准备熬点药膳给自己和老伴补补身子。

走进药店,张大爷遇到了熟悉的老李医生,大家寒暄之后,自然聊到了健康的话题。

张大爷虽然精神头还不错,但最近总觉得自己记性大不如前,常常丢三落四,甚至时不时忘记钥匙放哪儿了。这让他开始担心,毕竟,年纪大了,最怕的就是得上老年痴呆。

李医生也正好在研究老年痴呆的问题,于是两人便聊起了这个让许多老年人都心生恐惧的话题。李医生提到,最近一项针对450位老年痴呆患者的研究,揭示了一些让人感到意外的共性。

痴呆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许多患者在患病之前都有一些明显的共性表现,但这些信号常常被忽略。如果能够及早注意到这些共性,或许能够为预防痴呆争取更多的时间。

张大爷一听,心中不免有些紧张。他可不想成为老年痴呆的“目标”,于是认真听着李医生的分析。

李医生指出,研究发现,老年痴呆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在患病前就表现出明显的社交隔离。他们往往不喜欢和外界接触,缺乏社交活动,常常独自生活。

孤独感会导致大脑长期处于“静止”状态,缺乏刺激的环境,导致神经元逐渐退化。研究表明,孤独的老年人患痴呆的风险要比那些经常参加社交活动的人高出约30%。

张大爷想起自己这几年也确实不太爱出门了,退休后没了工作和同事,儿女又各忙各的,他渐渐养成了待在家里看电视的习惯,偶尔才去公园走走。

李医生提醒他,老年人如果长期缺乏社交,认知功能下降的速度会加快,尤其是在退休之后,没有了固定的社交圈,容易陷入孤独。而孤独感不仅会带来情绪上的抑郁,也会直接影响到大脑的健康。

李医生还提到了一个案例,有位叫陈阿姨的病人,几年前退休后也没了朋友,天天在家带孙子,很少出门。

她的家人发现她开始频繁忘事,最后确诊为老年痴呆。陈阿姨的情况让李医生意识到,老年人保持积极的社交活动,是预防痴呆的重要措施。

张大爷最近也常常睡不好,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李医生告诉他,睡眠质量差也是老年痴呆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老年痴呆患者在发病前往往都有长期睡眠问题,特别是那些经常失眠、睡眠不规律的人,患病风险显著增加。

原因在于,睡眠时大脑会进行“清理”,通过清除日常活动中积累的β-淀粉样蛋白等代谢废物,维持大脑的正常运作。

如果长期睡眠不足,大脑无法完成这些清理工作,毒素会逐渐积累,增加神经元的损伤,最终诱发痴呆。

睡眠与老年痴呆的关系在多项研究中得到了验证。美国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追踪了7000多名中老年人,结果显示,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老年人患痴呆的概率比那些睡眠充足的人高出50%。

张大爷听后不禁思索,自己年轻时工作压力大,熬夜已成常态,到了老年,这个习惯依然没能改掉,导致如今失眠频频。

李医生特别提醒他,规律的睡眠对于老年人来说至关重要,建议尽量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保持每晚7-8小时的睡眠,以减少痴呆的风险。

李医生继续说道,情绪长期低落也是痴呆患者的常见特征之一。许多老年痴呆患者在发病前,往往有过较长时间的情绪低落、抑郁,甚至有些人得过抑郁症。

抑郁不仅仅影响情绪,它对大脑的伤害也不容忽视。

长期的情绪压抑会导致脑内神经递质的失衡,特别是与记忆和学习能力密切相关的神经元会受到抑制。

此外,抑郁还会导致海马体——负责记忆的关键区域——萎缩,进一步加速认知功能的衰退。

一项针对450名老年痴呆患者的研究发现,近一半的患者在确诊前有明显的抑郁症状,但由于老年人普遍认为“情绪低落”是自然衰老的一部分,往往忽视了早期干预的必要性。

李医生回忆起一位叫刘叔叔的患者,长期因为家庭问题情绪低落,后来逐渐表现出记忆力下降和认知障碍。最终检查发现,抑郁已经对他的大脑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痴呆症状逐步加重。

张大爷一想,自己虽然没有抑郁症,但这几年心情也不算好。退休后总觉得空落落的,偶尔为儿女的事情操心,时不时情绪低落。

李医生建议他,老年人要学会调节情绪,多参加户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避免长期陷入负面情绪。

最后,李医生提到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老年痴呆患者中,有不少人在发病前就表现出不爱动脑的习惯。

张大爷以前是老师,年轻时脑子转得快,教书、备课、批作业,脑力活儿没少干,但退休后,他也逐渐放松了,基本上不再看书、学习新知识,脑子“闲”了下来。

李医生解释说,大脑就像一块肌肉,如果不经常使用,它会逐渐退化。长期不动脑、不接受新信息的刺激,大脑的神经连接会逐渐减少,神经元的活跃度降低,认知功能也会随之退化。

相反,经常动脑的人,大脑的神经元网络会更加密集,能够更好地应对衰老带来的挑战。

研究显示,那些经常保持阅读、写作、学习新知识、甚至打麻将、下棋等动脑活动的老年人,患痴呆的概率比不爱动脑的人低约40%。

张大爷以前喜欢看书,但最近几年,渐渐懒得再看了。李医生建议他,不妨重拾起这个爱好,多读书、写写日记,或者学习一些新的技能,给大脑多一些“工作”,可以有效预防老年痴呆。

张大爷听了李医生的讲解,意识到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可能确实增加了患老年痴呆的风险。

他不禁担心,自己会不会已经步入了痴呆的“前期阶段”?如果这些共性表现已经出现,是否还有办法预防痴呆的发生?

李医生解释说,虽然这些共性表现确实是痴呆的早期信号,但并不意味着一旦出现这些表现就一定会患上痴呆。

老年痴呆的发病过程是漫长的,干预的时间窗口也相对较长。如果能够及时调整生活方式,积极改善这些不良习惯,痴呆是可以预防和延缓的。

首先,张大爷应该保持规律的社交活动,多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避免长期孤独带来的心理和大脑退化问题。

其次,调整作息,确保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给大脑足够的修复时间。第三,重视情绪管理,避免长期的抑郁和情绪低落。

如果感到情绪长期不佳,可以适当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最后,张大爷可以多参与动脑的活动,比如读书、学习新知识等,保持大脑的活跃度。

总之,预防老年痴呆,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即便已经出现了一些共性表现,调整生活方式和习惯,依然可以有效降低痴呆的风险。

[1]李凡.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江苏医药,2024-08-30

标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