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迷信!明日秋分是忌日,提醒中老年人:“忌讳做的4件事”

发布时间:2024-09-21 17:22  浏览量:6

在阅读之前,温馨提醒您,本文仅供参考娱乐,权当茶余饭后的趣谈,旨在对美好生活的寓意,不可迷信!

“秋分已至,阴阳平衡,百事忌宜,皆因时气。” ——古语云

秋分,这个被古人视为阴阳平衡、昼夜均分的日子,自古以来便承载着诸多神秘与忌讳。

9月22日便是秋分,一个在传统观念中略显敏感的时节。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更需留意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以免触犯忌讳,影响身心健康。

今日,便让我们一同探讨秋分日应忌讳的四件事,从中感受古人的智慧与生活的艺术。

一、忌过度操劳,宜养精蓄锐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现代箴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与古人智慧不谋而合。

《诗经·卫风·淇奥》中那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仅描绘了淇水边绿竹的生机盎然,更借以比喻君子之德的日渐精进。

这启示我们,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身体健康,都需要时间与耐心的细细雕琢,不可急于求成,更不可过度透支。

特别是在秋分这一节气,大自然进入了一个平衡而微妙的状态,《齐民要术》有云:“秋分,昼夜均而寒暑平,人当收敛神气,使志安宁”。

这不仅是对自然界变化规律的总结,也是对人体养生之道的精准概括。在这个季节,我们的身体仿佛也进入了“休整期”,提醒着我们要像淇水边的绿竹一样,顺应天时,减少不必要的操劳,转而注重内在的修养与精力的蓄积。

民间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这句话虽带几分诙谐,却道出了人体随季节变化的自然反应。秋分时节,人易感疲乏,正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休息信号”。

中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宝贵财富,更应深刻理解“养精蓄锐,以待来年”的道理。他们的人生阅历如同那经年累月雕琢的玉石,愈发温润而珍贵,而这份珍贵,需要健康的体魄作为支撑。

历史上,不乏因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的悲剧,如唐代诗人李贺,才华横溢却因过度用脑,年仅二十七岁便离世,令人扼腕叹息。反观之,那些懂得适时休息,善于调节生活节奏的人,往往能成就一番更持久的事业,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他提倡“以自然养生”,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仍不忘游历山水,修身养性,终成一代文宗。

在追求事业与梦想的路上,我们不仅要学会奔跑,更要懂得适时停下脚步,给自己充电,养精蓄锐

这不仅是对身体的呵护,更是对生命质量的提升。

二、忌贪凉饮冷,温补脾胃

秋分之后,随着季节的更迭,寒气悄然升起,大自然的阳气开始内敛,人体亦随之调整,进入一个收藏养息的阶段。

此时,若我们仍贪凉饮冷,无异于逆天而行,极易损伤那本就应得到温暖呵护的脾胃阳气

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其受损必然导致腹痛、腹泻等一系列不适,甚至为冬季的虚寒埋下伏笔。

《黄帝内经》这一中医古籍,犹如智慧的灯塔,为后人指明了秋季养生的方向:“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段古训,不仅是对秋季生活作息的指引,更是对饮食调养的深刻洞察。

中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宝贵财富,更应深刻理解并遵循自然规律,不可轻忽大意。在饮食上,应摒弃夏日的寒凉之物,转而以温补为主

试想,那金黄软糯的山药,不仅滋味甘甜,更蕴含着健脾益胃的神奇力量;南瓜,这一秋季的馈赠,其性温和,既能暖胃,又能补中益气,实乃此时餐桌上的不二之选。

这些食物,正如古人所言,“药食同源”,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在无声地固护着我们的脾胃阳气

古今中外,不乏因注重饮食调养而享高寿的名人。如古代的孔子,虽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但仍能享年七十三岁,这与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理念密不可分。

顺应自然,合理膳食,方能颐养天年

因此,在这金秋时节,让我们效仿古人之智慧,摒弃贪凉之习,以温补为道,让脾胃得以滋养,让身体在寒风中依然保持那份温暖与活力。

三、忌情绪波动,宜心平气和

秋分时节,秋风送爽,自然界万物渐趋收敛,一片宁静祥和之景。此时,人的情绪亦应如这季节般,归于平和。

《黄帝内经》有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绪波动过大,实为健康之大敌,易致气血逆乱,五脏受损

古人云:“心静自然凉。”此语虽简,却道出了心平气和的妙处。《伤寒论》有云:“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此言人体阴阳平衡之重要,而心平气和正是维持此平衡之关键。

中老年人,历经世事沧桑,更应懂得修身养性,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大喜大悲,以维持体内阴阳之和谐。

昔日,有位名叫陶渊明的隐士,他辞官归隐,隐居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生活。他深知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故能不为外物所动,保持一颗平和之心。每当秋风起时,他便悠然自得地漫步于田间小道,欣赏那金黄的稻谷和飘落的枫叶,心中充满了宁静与满足。陶渊明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心平气和,方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民间谚语有云:“心平气和,五福临门;心浮气躁,灾祸连连。”此言非虚。心平气和之人,遇事能冷静处理,不骄不躁,故能化险为夷,迎来好运。而心浮气躁之人,则易因一时冲动而铸成大错,招致灾祸。

俗语又说:“心宽体胖,气定神闲。”心宽则体胖,非指肥胖之胖,而是指心胸开阔,体态安详。气

定神闲之人,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能从容不迫,泰然处之。这种心态,正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和追求的。

四、忌夜晚外出,宜早睡早起

秋分之后,夜幕低垂,寒气渐浓,如古人所言,“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此时,中老年人若于夜晚外出,极易遭受风寒之邪的侵袭,轻则感冒缠身,重则咳嗽不止,甚或引发旧疾。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有云:“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此言道出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之道。中老年人,体质渐衰,更应顺应天时,遵循自然之法则。

古人云:“日落而息,日出而作”,这不仅是对农耕生活的描绘,更是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精辟概括。夜晚,乃阴气盛行之时,人体阳气内敛,正是休养生息、蓄积能量的最佳时机。若此时外出,不仅易为寒气所伤,更扰乱了体内的阴阳平衡,长此以往,必损及根本。

《养生主》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生短暂,精力有限,中老年人更应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合理安排作息,切勿因一时之兴,而耗散宝贵之阳气。

故,夜晚应尽量减少外出,以免受寒邪之侵,保得一身温暖,方能安享岁月静好。

再者,俗语有云:“早睡早起,赛过人参补身体。”此言虽简,却道出了养生之真谛。早睡,可使阳气得以充分收敛,阴气得以平和滋养;早起,则能迎接朝阳,吸纳天地之精气,使身心得以焕发新生。如此,方能精神饱满,体态康健,远离疾病之扰。

无论是《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还是民间流传的俗语谚语,都无一不在强调早睡早起的重要性。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这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养生法则。因此,在秋分之后,寒气加重之时,更应谨记古人之教诲,夜晚减少外出,早睡早起,以顺应自然之规律,保得身心健康

秋分日虽非真正的忌日,但中老年人仍需留意生活中的细节,以顺应天时、保养身体。

通过避免过度劳累、贪凉饮冷、情绪波动和夜晚外出等忌讳事项,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享受美好生活。愿每一位中老年朋友都能拥有一个健康、幸福的秋天!

标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