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就行”?便捷的手机扫码,成了老年人的包袱

发布时间:2024-10-13 03:15  浏览量:9

前段时间,市里新的地铁线路开通了,这就意味着我们到邻近那个以美食闻名的区更方便了。父亲和母亲早已心痒痒,迫不及待地安排了一场寻味之旅。因为他们对路线不熟悉,也不太清楚如何用手机导航,所以我提前做好攻略,写在纸上,交给他们。

母亲倒是觉得没有必要,她始终推崇那一套“路在嘴边”的方式——有不懂的路,多问问人,总能找到。她的自信让我稍稍放下心来。

可不曾想到,这趟期待已久的旅程最终以败兴而归宣告结束。母亲略带失望地说:“我们在那里逛了好几个小时,虽然人确实很多,但风景不错,只是遗憾没吃上什么美食。”后来我才了解到,给父亲母亲做好的攻略,他们压根没用上。那些名气甚大的网红店自然是客流如云,门前人头攒动让人望而却步,而难得找到能排上队的小店,他们却被扫码点餐这件事劝退了。

当时父亲和母亲一坐下来,店员就利落地送上茶水,留下一句“桌上有码,请扫码点餐”后便匆匆忙忙地离开了。父亲取出手机,捣鼓了一段时间也弄不清个所以然,或许操作不当,或许是网络太卡,或许是系统拥挤,总之最后没能成功下单。他只好向店员求助,可忙碌的店员并没有留意到坐在角落的他们,直到父亲走向前台说明情况,才终于点上了菜。

母亲忍不住吐槽:“现在有了手机是很方便,但各种码都要把人搞糊涂了。”想起之前母亲去购物,就被付款码和收款码折磨了好几天。

通常来说,菜贩的摊位贴的是收款码,而到商店、便利店等购物结账是要出示自己的付款码。母亲一开始只想拿着现金埋单,可现金结账的队伍总是挤满了像她那样不太懂手机扫码支付的老年人。为了减少等待的时间,母亲不得不逼着自己记住这两种码的操作方式。有时突然忘记了步骤,她便会懊恼于自己年纪大,记不住事儿。

当她逐渐熟悉这些码之后,新的码又出现了。有一次,母亲要陪父亲去医院看病。因为预约挂号的流程对他们而言实在过于复杂,母亲已经不指望自己能学会,所以只能打电话给我或者姐姐来办好这件事。原以为一切顺利,可是在医院的时候,他们以为只需要在诊室门外等待叫号就可以了,却没料到原来得先在报到的机器上出示就诊码,完成报到才能算作候诊。最终因为延迟报到而过了号,浪费了不少时间。

面对各种不同的码时,他们的脸上总是充满了困惑和无奈——首先要搞懂每个码有什么功能,然后要学会不同的码的操作方式,最后还得多次在实践中应用起来,以加深印象。这一套流程,对于年轻人来说有时也并不太容易,只是年轻人常与手机为伍,有不清楚的地方,上网找攻略、找教程,花点时间总能够摸索清楚。

但是于老年人而言,这个过程就过于繁琐和吃力了。一遇到不懂操作的地方时,他们只能寄希望于家里的年轻人,但年轻人不一定常在身边,即便用电话沟通,效率也不高,想要解释清楚也绝非易事。有的老年人甚至会自认为因一点儿小事就打扰年轻人而觉得不好意思,常把“活到老,学到老”挂在嘴边,但这其实不过是对困窘处境的掩饰。

时代的变迁,技术的发展,父母这一辈人所见证的比我们要多多了。年轻时,他们除了书信以外,没有其他通信工具可供依靠,亲人、朋友、同学都在附近,可要是有谁中途搬家、换了地址,彼此间很大可能会断了联系,毕竟书信往来,难免有闪失。

后来,有线电话、传呼机、手机等通信工具相继得到广泛应用,给予他们前所未有的交流体验。我至今仍记得母亲在拿到新的翻盖手机时的激动心情。尽管那手机与如今的智能手机相比单调许多,但胜在功能一目了然,任何人在它上面花上十来分钟,就能学会基本操作。

再到后来,智能手机出现,手机支付普及,各种二维码层出不穷,老年人一方面觉得新奇有趣,一方面又苦恼于自己的“笨手笨脚”。作为服务于时代的产物,二维码在许多领域派上用场,以至于我们在不同场合总能听到“扫码就行”这种话。

生活确实是更便利了,可老年人却似乎多了一份包袱,唯有等到他们经历多次“碰壁”,终于掌握了这项扫码技能之后,才又会像个孩子一样,庆幸自己学会了新东西,庆幸自己并没有被社会淘汰。

时代变迁太快,技术更迭更是迅速,这未尝不好,但也请等一等他们吧。

(作者为广东佛山市民)

•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邓倩茹

责编 温翠玲

标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