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村排”来南京了
发布时间:2024-10-17 10:41 浏览量:9
10月16日下午,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一群年轻小伙来到南京,和玄武区高级中学排球队的学生打了一场友谊赛。这场比赛仿佛跨越了时空,赛场上是一群二十岁左右的小伙,观众席上全是年逾七旬的老人。精彩的比赛令不少老年人欢呼雀跃,甚至站起身来举着国旗挥舞。这场比赛为什么会在南京举办,背后有什么故事?
“草原村排”比赛现场
观看排球赛的南京知青
“草原村排”来南京了 观众席上的球迷竟全是七旬老人
还记得曾被郎平点赞过的内蒙古“草原村排”吗?来南京了!10月16日下午,在南京市秦淮区南部新城全民健身中心,一场特殊的排球赛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比赛双方是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村排代表队和江苏南京玄武区高级中学排球队,赛场上队员是一二十岁的青年小伙,观众却是年逾七旬的老人。
赛场上的双方队员身形矫健,宛如猛虎下山,垫球、传球、扣球、拦网、扑救等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观众席上的老年人欢呼不已,甚至有人站起身来举着国旗挥舞。内蒙古小伙为何会跨越千里来到南京打球?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经过多方采访,发现比赛背后有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
今年夏天,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辽阔草原上,一场“草原村排”超级联赛吸引了全国网友的目光。来到现场的郎平深受感动,还被聘为“草原村排”主教练。“我是在毛盖图明安大队插队的南京知青,是鄂托克旗第一批排球队队员……”75岁的南京知青陈晓今看到了“草原村排”的视频,内心比较激动,便在评论区讲述了自己在草原打排球的往事,由此牵出了这段令人落泪的南京知青的故事。
扬子晚报此前报道
1968年,1000余名南京知青坐上列车,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1971年,原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体委组建女子排球队,但当地运动以摔跤、骑马、篮球为主,并不流行排球运动,南京知青曾接受过排球课程,所以被选中为第一批女排队员。鄂尔多斯南京知青纪念馆馆长李玉奇称,南京知青到来之前,草原上没有排球队和篮球队,更没有比赛活动。他说:“知青们来了以后不仅自己打排球和篮球,还在学校里教学生,牧民们开始跟着打。逐渐地,鄂尔多斯草原上兴起了排球和篮球运动。”
今年8月,当年的女排队员陆天兰、潘珍珍、吴燕作为代表重返第二故乡。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报道了这段故事,感动了众多网友。但在鄂托克前旗插队的陈晓今却因身体原因没能成行。这次看到第二故乡的家人来南京看望自己,她非常激动,还特地带李玉奇等人品尝了南京美食。
当年的女排队员
这次比赛现场,陈晓今在海报上看到了自己当年训练的照片。她感慨地说:“我们大家同吃同住同训练,还翻滚接球,经常会受伤,但还是会坚持。教练拼命地发球,我们排队接球,该滚的时候就滚,该鱼跃的时候鱼跃,特别难忘。”
看到南京和鄂尔多斯的孩子们一起打排球,陈晓今非常高兴。她告诉记者:“我们当年去的时候也是孩子,我们的青春都是在那儿度过,希望南京孩子和草原孩子的友谊能够永远传承下去。”
体育运动在草原传承开来 南京知青倍感荣幸和自豪
此次来宁参加友谊赛的草原村排队员王楚格不仅是鄂托克前旗排球协会会长,还是“草原村排”发起人马·呼格吉拉图的儿子。2020年,马·呼格吉拉图凑了20多万元,建成了一个380平方米的室内排球馆。王楚格说:“父亲虽然花了很多钱建排球馆,但只要他能够开心,我就支持他。我和他是队友,以后也会把‘草原村排’的精神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爱上排球。”
鄂尔多斯草原村排代表队队员扎米洋在老家从事二手车行业,大学专业就是排球。他如今不仅每天和朋友打排球,还花钱赞助比赛和排球队,每次都把比赛中获得的奖金分给队员,仅仅在2023年就赞助了7万多元。这次接到来南京参加比赛的电话,他立马答应下来,第二天就坐飞机往南京赶。
据悉,“草原村排”发源地昂素镇有8000多名常住人口,其中5000多人参与排球运动,每个村子都盖了排球馆或排球场,爱运动的牧民都会打排球。“小小的排球能够打到全国,让我非常振奋,来到南京比赛更让我开心。”南京知青周素珍在鄂托克前旗生活了10年,看了当天的比赛后感慨万分,“这些年来,前旗的父老乡亲通过几十年的奋斗已经让家乡大变样,我由衷地给第二故乡的家人点赞。”
知青吴家铎是南京市内蒙古商会创会会长,他当年不仅打排球,还组建过篮球队。他以前在大队部门前竖起两根杆子,上面挂上筐,就开始打篮球。吴家铎称,全盛时期整个大队成立了五支篮球队,后来还建了露天篮球场,早中晚都会打球。他说:“体育运动的开展,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大家干活的时候更有劲。56年过去了,当年的排球和篮球运动仍然在继续。尤其看到那么多年轻人打球,让我非常欣慰。”
记者注意到,比赛场地外,还展示了鄂尔多斯的众多美食、农牧业产业和文旅产业介绍等。南京知青吴豫翔看后感慨地说,“56年过去了,那里的天更蓝了,草更绿了,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以后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到第二家乡看看。”
血浓于水的亲情成佳话 民族团结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他们不光播下‘草原村排’的种子,还给草原上带来健康和文明,不少故事都成为传承数十年的佳话。”李玉奇搜集南京知青的档案时,发现南京知青与草原牧民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南京知青杨玉民告诉记者:“阿爸阿妈把我们知青当成自己的孩子,对我们无微不至地关怀。牧民们宁愿自己吃玉米糁子,也要省下二两白面给我们。有的知青不会烧炕,结果把被子烧了,他们就把自己的皮袄皮裤给我们。”
1976年,南京知青孙国光的孪生子鲲、鹏在内蒙古鄂托克旗苏米图公社呱呱坠地。但因为母亲没有奶水,孪生子的哭声令人心碎。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当地批给鲲、鹏15袋抗灾救命奶粉,公社干部出差陕北捎来了榆林奶糕,戍边二连的牧民子弟寄来了锡林郭勒盟奶粉。更加感人肺腑的是蒙古族妇女米德格玛主动登门,硬是一手一个地抱起鲲、鹏喂起奶来。为了哺育两个孩子,米德格玛还给自己刚出生仅4个月的女儿断了奶。
“阿爸阿妈含辛茹苦地抚养我们,我们也在尽己所能回报他们,很多南京知青通过献血救了牧民的命。”在鄂尔多斯高原鄂托克旗插队的第二年的一个夜晚,杨玉民正在与鄂托克草原毗邻的海勃湾市一旅店入睡时,突然听到广播里讲一位蒙古族产妇生小孩大出血,生命垂危急需输血。杨玉民立即跳下热炕赶到医院,捋起衣袖一下献出400cc血。后来得知这个病人获救后,他开心得不得了。
“知青的血能够流进蒙古族牧民身上,我们也感到很荣幸。”杨玉民坦言,虽然人已经回到南京,但仍牵挂着鄂尔多斯,始终怀念着那片草原。他特地送了一幅字,是用蒙汉两种文字写的,上面书写着“万马奔腾”。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人民政府副旗长冯春花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现在,鄂尔多斯草原村排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与热爱,更是一部感怀历史、歌咏现实、对话未来的宏大叙事。这次我们来到南京,就是以草原村排的名义,展示暖城风貌,展示奋进向上、永不止步的鄂前旗新形象,我们向曾经在鄂尔多斯奋战过的南京知青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