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10年脑血栓,就不要做短剧了?
发布时间:2024-10-17 17:20 浏览量:6
▲网友调侃老年版《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画风走向。老少角色易位,离谱程度翻倍。汤是换了,药没换:立个恶人靶子,制造角色对立,3秒一个冲突,5秒一个反转,7秒一个大推进,爽点密集输出,情绪疯狂堆叠……还是原来的大逆袭配方,还是熟悉的玛丽苏味道,看似自研,实则套壳——只不过是在原有剧情模板前面加了个“老年”二字。反正爽是最重要的,其次都是其次。你说“逻辑呢?”编剧白了白眼:找你家罗素维特根斯坦去。套路化剧情、脸谱化形象,外加几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只因人善被人欺”“农村人不是人吗”之类强代入感的台词,就能硬控那些年轻时或被琼瑶或被《知音》拿捏的老年人。葛大爷说了:挣钱嘛,不寒碜。在“老年人精神抖擞,年轻人无精打采”成日常的当下,这群人很懂谁有钱又有闲,谁缺乏娱乐方式和社交话题……还网络心智羸弱。你说:这,合适吗?他们微微一笑:假靳东控得,秀才能控,我就控不得?0420年前,《知音》《故事会》牢牢把控了读物市场的鄙视链底端。20年后,短剧证明,底下还有底。Ps:以上说的是部分短剧。说到这,有朋友可能会觉得,下一步我就要架起以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论调、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理论”为子弹的机枪,对短剧进行“道德先行”的扫射了吗?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确实觉得,很多短剧最大的作用是“降智”——让人在廉价爽感中关闭思考能力的开关,调高刺激阈值。看多了爽点密集输出的短剧,会杀死看电影杂志书籍的耐心,助长个人的“脆弱知识综合征”。我还觉得,把冯小刚的“垃圾电影遍地,是因为垃圾观众成批”搬到短剧上来,拿“观众Low导致了作品Low”为无脑短剧辩白站不住脚,就跟观众说“作品Low导致了观众Low”为自身无脑辩白站不住脚一样——作品跟观众往往会陷入供需两侧相互塑造、交叉影响的螺旋,一Low响应一Low,最终Low Low与共配一脸。但我没打算“遇事不决,就呼吁管一管”。虽然我也希望,观众都能吃点好的,但也要允许有些人就喜欢吃垃圾食品。廉价爽感也是爽感,就跟喝肥宅快乐水那样。要接受很多人就好那一口。许多老人就需要“电子保健品”来抚慰情绪,即便保健品不是“短剧”牌的,也会有其他的替代物。但社会得指出来,那主要是电子碳水化合物,吃多了会让人变得不健康。更重要的,是提供多样化的餐食,包括那些高蛋白、富维生素的营养物,让大家有得选。市场该包容那些Low的作品,但绝不能只让Low的东西来填充人们的胃——否则,审美的崩坏是必然。可现在的问题是,好的跟不好的享受到的经常是境遇倒挂,而非共享同一种容忍尺度。05说白了,作为由短视频和网剧嫁接出的新兴娱乐形式,短剧承载不了电影的功能。套用师兄肖畅的说法,电影跟短剧的区别在于——电影是表达技术的做加法,即便无聊、琐屑的瞬间,在电影表达符号的堆砌中变得好像意义无穷无尽。短剧就是表达技术的减法,即便繁重的画面,也可以在“去意义感,去厚重化”中轻松嵌入碎片化时间。一个要承载意义感,一个只要爽感。真要看有深度有内涵的镜头,就不该是去看短剧,而应去看电影。但现实是,在安全与市场考量下,许多电影也在“短剧化”。这真的正常吗?被粗糠调教了口味的野猪,被嫌弃吃不了细糠前,也许首先该问一句:是什么让细糠变得越来越少了?这不是说,粗糠就该被有形的手倒掉。我不反对短剧狗血,前提是,能别用技术魔法锁定那些观众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也别用“默认开通免密支付+按集扣费+自动播放下一集”的组合拳去对付那些网络小白。对于身边从事影视行业的朋友,我也想说一句:如果不是100年脑血栓,为保节操,就别做短剧了。(Ps:此处的100致敬了短剧里的计量单位。当然了,如果是有咪蒙那样的“旋风吸金”体质加那种雄心,就当我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