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如何面对“多事之秋”
发布时间:2024-10-25 15:56 浏览量:7
秋意渐浓,不少心血管疾病患者反映:心脏不适加剧,血压波动或心跳加速成为常态,这一现象凸显了秋季气温下降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近期,医院就迎来了患者就诊的小高峰,尤其是老年群体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慢性病患者等,都成为寒冷天气下需特别关注的“易感人群”。
有研究表明,气温下降不仅因热胀冷缩的自然法则促使人体血管自然收缩,还激发了身体为保温而自动减缓热量散失的生理机制。这一双重作用下,血管遇冷收缩,血液流通阻力增大,直接导致血压升高,心脏泵血负担加剧,心血管系统面临严峻考验。更为复杂的是,低温环境还可能触发血液中红细胞与血小板的异常聚集,血液黏度上升,无形中增加了形成血栓的潜在风险。血液流动减缓,循环不畅,进一步加重了心脏与血管的负担,为心血管健康埋下了隐患[1]。因此,深秋之际,加强保暖、合理锻炼、定期监测健康状况,成为守护心血管健康的必要之举。
这些人群要特别警惕心血管病发作
进入深秋,提醒以下人群尤其要注意防范心血管病。
1、高血压人群:高血压会导致脑血管硬化,使其变窄变脆,在血压骤升时,易致脑出血;同时,长期持续血压高,会加速动脉硬化,促使血小板聚集,增加脑血栓风险[2]。
2、吸烟人群:吸烟让心血管病发病率飙升,蛛网膜下腔出血风险更是高出数倍。烟碱作用下,肾上腺素激增,血小板聚集,血液黏稠度上升,为心血管健康埋下隐患[3]。
3、生活不规律,熬夜、压力大人群:熬夜、情绪波动、饮食油腻且缺乏运动,已成为现代生活的常态。这不仅扰乱生物钟,减缓新陈代谢,还导致血液黏稠,增加心脑供血不足风险,进而诱发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4、已患心脏病的人群:对于已经患有心脏病的人群而言,深秋季节更是需要格外警惕的时期。气温的波动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因此,这部分人群需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并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降温天气,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病突发?
随着季节的更迭与生活习惯的变化,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策略,以全方位保护心血管健康。
1、顺应时节,注意保暖
随着气温下降,保暖工作变得尤为重要。从温暖的室内步入寒冷的户外时,建议先稍作停留,让身体有个适应过程,避免突然的温差变化对血管造成剧烈刺激,从而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2、合理安排晨练,错峰出行
坚持锻炼是保持健康的好习惯,但选择适宜的时间尤为关键。对于有晨练习惯的朋友,建议将锻炼时间调整至上午10点以后或下午进行,以避开清晨6-10点这一血压高峰期。此时段人体血压相对较高,加之早晨气温较低,过早外出锻炼可能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3、均衡膳食,清淡为主
饮食习惯是影响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日常饮食中应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食物比例。这样的饮食结构有助于维持血脂平衡,减少血管负担,为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4、合理用药
中成药如麝香保心丸在临床常用,该药物不仅具有扩张冠状动脉、保护血管内皮、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还能促进缺血性血管新生,实现“药物搭桥”的效果。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不会产生耐药性,反而在急救时依然能够迅速发挥作用,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其组方精妙,融合了人工麝香、人参提取物、人工牛黄、肉桂、苏合香、蟾酥、冰片等多味名贵中药材,共同发挥芳香温通、益气强心的功效,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治疗与保护[4]。
5、情绪管理,心态平和
情绪波动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过度的兴奋或抑郁都可能导致血压波动,进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保持情绪稳定、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适当的心理调适和情绪管理技巧,我们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减轻心脏负担。
参考文献:
[1]文宣.冬季血压控制好 心脑血管意外少[J].新天地, 2005(12):1.
[2]吴培炜,周小燕.中国高血压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12):18604-18609.
[3]李宏建.性别,吸烟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风险[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6, 24(10):1.
[4]张明.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危险事件[J].中国社区医师, 2006, 2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