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困局如何破解?这篇文章看完你就懂了!
发布时间:2024-10-31 14:00 浏览量: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老龄化社会正在到来,如何让老年人有尊严地、幸福地度过晚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8.7%,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按联合国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当这一比例超过14%时,则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当这一比例达到20%时,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由此可见,我国距离深度老龄化社会仅一步之遥。
面对汹涌而来的老龄化浪潮,我们准备好了吗?
过去几十年,我国一直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经济发展上,无论是社会保障制度,还是基础设施配套,都是围绕着经济发展来展开的,在客观上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的现象。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问题开始凸显,尤其是养老问题,更是绕不开的话题。
中国大部分家庭的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占比高达90%左右。形成这种模式既有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现实条件的制约。俗话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在自己家里养老,不仅生活方便,而且心理上也踏实。更重要的是,中国目前的养老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但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太快,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居家养老为主的格局。然而,居家养老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尤其是“421”家庭结构,让年轻人不堪重负。
“421”家庭结构,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这种家庭结构,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是难以想象的,但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不断降低,“421”家庭结构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这种家庭结构下,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个老人,还要抚养一个孩子,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如果老人身体健康,还能帮衬一下年轻人,但如果老人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那年轻人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在这种情况下,养老模式必须创新。于是,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应运而生。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机构养老,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照顾、健康管理、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它可以是独立的法人机构,也可以是附属于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组织、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的一个部门或者分支机构。
这样的模式和居家模式相比,能够减轻年轻人的负担,同时为老人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此外,同龄的老人之间更有话题,有利于身心健康,但这种弊端就是费用较高,以及子女陪伴的时间较少。
因此,每个家庭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来选择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满足不同家庭条件老年人的需求。
过去,我们总是把养老看作是家庭的责任,尤其是子女的责任。如果子女不赡养老人,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制裁。这种观念,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初,或许还能说得过去,毕竟那时候每个家庭的孩子都不少,大家轮流照顾老人,压力还不算太大。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养老的负担变重,无法像过去一样轮流养老,一个孩子既要照顾工作,又要照顾老人,让年轻人不堪重负。这种情况下,把养老的责任完全推给子女是不现实且不公平的。
养老,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除了家庭之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首先是政府,应该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比如,提高养老金水平,让老年人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减轻老年人的医疗负担;建设更多的养老设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等。
企业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养老事业,多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
社会组织要时刻关心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可以通过开展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课,老年体育比赛等活动,提升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同时,提供心里咨询服务,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养老,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子女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老年友好型社会,让老年人有尊严地、幸福地度过晚年。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解决许多老人不方便处理的事情,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所以,政府应加大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投入,提高保障水平。比如,提高养老金水平,让老年人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减轻老年人的医疗负担;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保障等。
发展老年产业老年产业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因此,企业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食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等;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等;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等。
开展老年教育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借助老年教育,能够有效提升老年人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并适应社会的发展变迁。为此,政府与社会组织应当大力推进老年教育活动的展开。这包括但不限于,创办老年大学、设立老年课堂,组织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与老年体育活动,以及提供老年心理咨询与老年法律援助等专项服务,旨在全方位地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与精神文化追求。
弘扬尊老敬老文化尊老敬老是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传统美德。唯有当全社会普遍营造出浓厚的尊老敬老氛围,老年人才能真正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馨与关怀。为此,政府与社会组织应当主动担当,积极策划并实施尊老敬老的宣传活动。例如,通过组织尊老敬老主题的晚会、文艺汇演,开展尊老敬老的志愿服务项目,以及评选表彰尊老敬老模范人物等活动,来弘扬这一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形成更加和谐的尊老敬老风尚。
加强国际合作老龄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因此,政府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解决老龄化的途径和方法。比如,加强与其他国家在社会保障、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老年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国家在应对老龄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等。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是全社会各个层面共同肩负的使命。只有当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每一位个体都积极履行起各自的责任时,我们才能够成功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老年友好的社会,确保老年人能够享有尊严且幸福的晚年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养老模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老年产业,开展老年教育,弘扬尊老敬老文化,加强国际合作等。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年人真正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美好。
同时,我们也应深刻认识到,养老事业是一项既持久又艰巨的使命。随着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养老问题将愈发凸显。故而,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提前进行周密规划与准备,以便妥善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种种挑战。唯有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能朝着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方向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