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性低血压可能引发晕厥及跌倒

发布时间:2024-12-06 15:36  浏览量:3

低血压在公众中的认知度相较于高血压而言并不高,但实际上,低血压的情况也并不少见。最近,《中国循环杂志》上发布了《直立性低血压共识》,其中指出,部分老年人所经历的晕厥与跌倒事件,本质上正是低血压的一种体现。这种特定类型的低血压被称为直立性低血压,抑或体位性低血压,具体表现为从卧位转为直立位时,血压会出现显著的下降。

乏力、行走困难时,可能是低血压

研究表明,直立性低血压与冠心病、心衰、脑卒中及认知功能障碍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那么,如何确认自己是否患有直立性低血压呢?方法其实并不复杂,《共识》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在安静状态下平卧5分钟后测量卧位血压,随后主动或被动站立,并在接下来的3分钟内多次测量血压。若收缩压下降≥2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或站立位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即可诊断为直立性低血压。

由于晨起时血压往往最低,因此推荐在此时间段进行测量。若无法进行仰卧位血压测量,也可选择坐位血压作为替代,判断标准为从坐位到站立位收缩压下降≥15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7毫米汞柱。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人群可能会出现乏力、行走困难、视物模糊、颈肩痛、思维不清及胸闷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坐下或躺下后能迅速缓解。老年人群体更易受到直立性低血压的影响,这既与其生理功能减退有关,也与进食能力下降导致的脱水和营养不良有关,同时,老年人多患有共病、多药联用,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等

鉴于直立性低血压的高发病率及潜在危害,《欧洲高血压指南》与《美国直立性低血压相关科学声明》均建议高血压人群检测卧位与立位血压的变化。而《共识》则强调,早期识别并干预直立性低血压,对于提升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高龄人群低血压发病率高

高龄人群中直立性低血压颇为常见。《直立性低血压诊断与处理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早前指出,直立性低血压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国外研究显示中年人群患病率为5%,60岁及以上人群约为10%,而65岁及以上人群则高达16%至30%。我国一项针对社区中老年人群的调查显示,其患病率为10.6%。另有研究揭示,在老年卧位高血压人群中,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率竟高达37.32%。此外,高血压、糖尿病及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也易并发直立性低血压。

此外,直立性低血压也可能是身体虚弱的先兆。《美国心脏协会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老年人站立时血压迅速下降,预示着身体虚弱及易跌倒的风险增加。相较于血压下降的幅度,血压下降的速度(以血压下降率衡量)与虚弱及易跌倒的关联性更为紧密。研究指出,收缩压迅速下降可能意味着心脏输出量暂时减少及脑灌注不足。值得注意的是,舒张压下降幅度与虚弱指标的相关性甚至超过收缩压,表明舒张压在维持脑灌注最低水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舒张压下降幅度与体重减轻、疲劳、身体缺乏活动、步行速度及握力等因素关系最为密切。

直立性低血压还提升了老年人罹患痴呆的风险。瑞典一项研究指出,直立性低血压会增加老年人患痴呆症的风险,并加速认知障碍向痴呆症的转化。研究发现,总体而言,直立性低血压使痴呆症发生风险增加40%,认知障碍风险增加15%,而认知障碍进展为痴呆症的风险更是增加了54%。无症状直立性低血压与痴呆及认知障碍向痴呆进展的关系,与总体直立性低血压相似;而有症状直立性低血压则仅与认知障碍向痴呆的进展有关。

老年人变换身体姿势需谨慎缓慢

低血压通常在无症状时不构成问题,然而,一旦伴有头晕、头痛、颈部僵硬等不适症状,且这些症状持续存在,就可能导致休克、脑卒中、心肌梗死及肾脏衰竭等严重后果。低血压的主要诱因涵盖了营养缺乏、长期卧床、妊娠状态、药物治疗、重度感染、过敏反应、血容量减少以及心脏疾病等。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从坐姿或卧姿起身时应采取缓慢动作,特别是在早晨,以避免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对于高血压人群而言,定期检测血压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气温波动或药物调整时,以防血压意外下降至过低水平而未察觉。高血压人群在就医时,应向医生报告近期的自测血压结果及用药详情,并依据个人情况与医生共同制定个性化的降压计划。

康小盒,是和信康自主研发的医用级可穿戴设备,在小巧灵活、便于携带的基础上,更将心电、血氧、血压、体温以及心率变异性集于一体,并已获得二类医疗器械认证。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