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干痒,反反复复!老人皮肤瘙痒诊治有了专家共识

发布时间:2025-01-24 14:07  浏览量:10

受访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皮肤科副主任 董正邦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欧阳云霜

全身瘙痒、干燥、脱屑,甚至挠抓出血痂、红斑,皮肤瘙痒症是老年人群常见的临床病症之一。在我国,60岁以上中老年人瘙痒症患病率达31%。慢性皮肤问题治疗起来是个老大难,老年人该如何科学控制病情?近日,中国康复医学会皮肤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发布《老年皮肤瘙痒症诊疗与康复专家共识(2025版)》(以下简称《共识》),给出了指导。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皮肤科副主任董正邦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介绍,老年皮肤瘙痒症指始发于60岁的慢性瘙痒,波及皮肤多部位或泛发全身,单次发作时间超过6周,或在1年内反复发作,且瘙痒不由其他疾病引起。

老年人皮肤容易发干发痒,除了遗传因素外,主要与皮肤、免疫及神经系统衰老有关。一是随着年纪增长,人体皮肤酸碱值发生变化,激活相关蛋白酶和受体,引发瘙痒信号;二是免疫系统在衰老过程中发生改变,导致促炎因子增加、免疫细胞失衡,使痒觉神经敏化,产生慢性瘙痒;三是衰老导致皮肤触觉神经轴老化,身体感觉变得更敏感,把正常触觉“解读”成瘙痒。

董正邦表示,对于无法自行缓解的瘙痒症,最好及时就医,以免范围越来越大、症状越来越严重。根据《共识》,老年人群皮肤瘙痒症有四种应对法。

1.局部涂抹。老年皮肤瘙痒症初期,建议使用皮肤屏障保护剂和修复剂,减少表皮水分流失和暴露皮肤神经纤维的微裂缝。可以使用含尿素、维生素E、硅油、凡士林、甘油、神经酰胺等成分的制剂,每日涂抹在干燥瘙痒处,以修复和改善皮肤屏障功能。感觉特别痒时,可以使用辣椒素制剂、含聚桂醇和薄荷醇止痒制剂等。由炎症引起的瘙痒,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待炎症缓解后,换用非糖皮质激素抗炎止痒药物。

2.服药控制。慢性瘙痒初期,可使用第二代非镇静类抗组胺药,如比拉斯汀、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严重的炎症性瘙痒,可短期服用糖皮质激素,但不要长期吃;带状疱疹引发的皮肤瘙痒,可口服加巴喷丁类药物;为减轻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结节性痒疹、慢性肾病性瘙痒、荨麻疹等,可到医院皮肤科注射生物制剂;托法替布、巴瑞替尼、阿布昔替尼及乌帕替尼等JAK抑制剂具有较强的抗炎止痒作用,可快速抑制特应性皮炎、病因不清的慢性瘙痒症,但要考虑其用药风险。董正邦提醒,以上药物务必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中医调理。中医认为,老年皮肤瘙痒症多因风热之邪蕴于肌肤,久之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调理应以养阴清热、祛风止痒为原则。根据不同证型,多选用中成药肤痒颗粒、皮敏消胶囊、润燥止痒胶囊等。还可以外用青鹏软膏、冰黄肤乐软膏、丹皮酚软膏等,在医生指导下依症状严重程度调整药量。针灸疗法也适用于各类瘙痒,一般选取血海(大腿内侧,股四头肌内侧的隆起处)、曲池(屈肘成直角,肘弯横纹尽头处)、三阴交(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合谷(手背第一和第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正中)、足三里(小腿外膝眼下4横指处)等穴位,每周2次,常规治疗4~6周会有一定效果。

4.物理治疗。光照治疗对缓解皮肤病有确切疗效。对于老年炎症性皮肤问题导致的慢性瘙痒,临床上多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疗法,但不适用行动困难的高龄患者。皮肤干燥者还可采用淀粉浴、矿泉浴等疗法,水温37℃~40℃为宜,每周2~3次。

除了规范治疗外,要防止皮肤瘙痒复发和恶化,需要注意日常护理。《共识》介绍了一些康复妙招:

用棉制品。皮肤经常接触的东西,如衣服、床上用品等,建议减少或避免选用毛织、化纤制品等,多选用纯棉制品。

改抓为压。挠抓—瘙痒—挠抓的恶性循环是加重干痒、皮损的重要原因,不妨试试行为逆转训练,用指腹摩擦、按压、拍打等对皮肤无害或伤害较轻的做法,代替用指甲搔刮皮肤的行为。

适度清洁。过度洗浴、水温过烫和使用碱性肥皂等都会对皮肤屏障造成伤害;不洗澡会导致皮肤表面沾染大量灰尘、花粉和体表有害微生物,加重瘙痒,尤其是爱出汗的人,汗液可诱发或加剧皮肤问题。因此,洗澡频次要适度,董正邦建议,老年人每周洗澡2~3次为宜。浴后3分钟内最好用皮肤屏障保护剂和修复剂涂抹全身,以维持皮肤润度,减少瘙痒发作。▲

标签: 皮肤 共识 董正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