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幸福晚年新图景 ——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力推“养老”变“享老”
发布时间:2025-03-12 09:59 浏览量:10
慈善公益报(文昱洲)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问题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牵动着亿万家庭的心。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聚焦养老领域,积极建言献策,从制度完善、服务提升、产业发展等多个维度,为破解养老难题贡献智慧和力量,共同描绘老年人幸福晚年的新图景。
加快制定养老服务法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面临着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服务质量不高等现实挑战,发展养老服务业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已经从家之大事上升为国之大事,并且具有紧迫性。”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推动国家层面的法制建设至关重要,应加快制定养老服务法。
郑功成表示,制定养老服务法已经具备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现实需要迫切,加快养老服务发展并使之步入法治化轨道成为社会共识。调查发现,在有养老金保障的背景下,老年人的最大后顾之忧是失能或高龄后的护理服务需求得不到解决。二是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及地方探索为养老服务立法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1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等重要的规范性文件,不同程度地为制定养老服务法提供相应的基础。三是国外有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养老服务需求的共性和养老服务供给及运行机制的共性,使我国的养老服务立法能够从国外养老服务立法中得到许多有益参照。四是管理体制改革为推进养老服务立法提供了相应的组织保障。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民政部设置养老服务司,2023年的机构改革中民政部设立老龄工作司,为加快养老服务立法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五是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也做了相应的准备工作。2021年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养老服务法专家建议稿》及说明,民政部也起草了养老服务法的初稿,两项成果为制定养老服务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郑功成表示,制定养老服务法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建议将其置于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中的优先项目中,并尽快正式启动立法程序,争取在2026年前能够制定一部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法并付诸实施。
夯实养老的经济基础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三支柱发展不平衡、人均养老储备较低、区域失衡加剧等问题已十分紧迫。”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表示,当前,中长期资金投资面临低利率环境、资产配置产品相对单一、长期收益承压等诸多挑战。低利率环境下,养老金等长期资金面临实际收益缩水风险。张懿宸认为,应将促进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作为重点工作。他提出加快优化相关法律与政策,构建能降低投资风险、保障长期投资收益的投资管理体系;不断扩大基金投资范围,逐步提高投向权益类资产比例;促进内地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投资香港市场,提升收益并优化资产配置,同时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金融学院院长杨伟坤建议,稳步提升企业及职工、居民家庭缴纳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合理调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单位缴纳比例,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扩大个人养老金群体参加范围。
个人养老金制度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关键制度设计,在全国两会中备受关注。自2024年12月15日起,该制度从36个先行试点城市(地区)推广至全国,税收优惠政策同步扩大,这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指出,当前个人养老金制度运行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保险机构经营风险加大等问题。对此,她建议尽快制定标准化的生存率或死亡率改善指数(长寿指数),探索中国特色的个人养老金长寿风险的新型风险转移机制,并建立以上海保交所为技术平台的长寿风险对冲交易市场,以加强个人养老金基础设施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则关注到个人养老金制度中“开户热、缴存冷”的现象,建议建立“消费关联个人养老金缴存机制”,消费者购买特定领域商品或服务时,由政府按消费额一定比例配比补贴存入个人养老金账户,以此激发民众缴存积极性。
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与覆盖面
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环节。代表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我国养老服务面临着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服务质量不高等现实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湖南省委会副主委、湖南省民政厅厅长黄东红关注到“嵌入式”养老需求看涨但发展滞后的问题。今年两会,她重点关注长期护理保险问题。她发现目前“长护险”覆盖面窄、筹资机制不完善等,影响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因此,建议通过扩大覆盖面、完善筹资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加强监管和借鉴国际经验,推动“长护险”可持续发展,为失能老人及其家庭提供更好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快易洁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高华瑞发现,现阶段依托家庭和社区的养老模式虽基础广泛,但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服务内容单一,家政从业人员持证率低、服务质量投诉率高。她建议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在社区建设融合式综合服务中心,培训复合型服务人员,打造“家门口”普惠型照护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连云港市海州区新海街道海连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肖娜分享了辖区经验——依托邻里党建 “海连模式”,打造“教乐康养”社区养老综合体,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她认为应扩大此类家门口的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激发银发经济新活力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持续上升,银发经济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代表委员们围绕推动银发经济更好发展、提升社会适老化水平提出诸多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老龄协会原会长王建军认为,人口老龄化蕴藏着丰富的银发经济消费潜能,涵盖居家养老服务、老龄健康服务、老年文化娱乐、适老化改造等领域。应综合老年群体特征,培育壮大银发经济服务新业态、消费新场景。例如铁路部门增强银发旅游列车服务供给,满足老年人旅游需求。他还呼吁国家层面加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智能设备在养老服务场景的集成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指出,要针对不同年龄段老年群体需求,精准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推动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以及教育培训等幸福产业发展。加大对老年教育的投入,加快康复护理医院建设,丰富银发经济“菜单”,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在老年助餐服务方面,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古都放心早餐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淑惠发现目前存在供需矛盾、机构运营、服务模式、扶持政策等瓶颈。她建议结合城市社区“15分钟便民圈”建设,打造 “15分钟养老服务圈”,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运作”的方式,为老年助餐机构提供平台。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也强调要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加强专业服务人员培训,助推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解决老年人就餐等生活难题。
为养老服务提供人力支撑
养老服务人才是支撑老年人幸福晚年的重要力量,但当前养老服务行业面临着“三低三高”(社会地位低、收入待遇低、学历水平低,流动性高、劳动强度高、平均年龄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养老服务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第十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表示,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等年轻人投身养老服务行业是关键。她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政策,鼓励高职院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定向培养复合型养老护理人才。同时,加大对养老从业人员的补贴力度,落实保障待遇,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倾斜,让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全国人大代表、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部长戴茵关注到养老护理员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她建议由民政部、国家卫健委、国家标准委等部委牵头,结合老年人健康评估制度,制定出台《老年护理服务国家标准》,使老年护理服务更加专业化、规范化,提升服务质量。
以创新推动养老服务升级
科技创新为养老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变革。代表委员们积极推动养老科技创新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认为,机器人、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及远程医疗等手段能够推动养老产业进一步发展,提升效率、节约成本,更好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建议将发展养老机器人纳入新的战略规划,重点推动社区和家庭养老机器人发展行动计划。他指出当前发展养老机器人面临康复类养老机器人发展迅速但家庭和社区养老被忽视、关键核心技术需进一步突破等问题。为此,应强化和完善政策支持,布局技术攻关项目,打造“产学研用” 创新共同体,推动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满足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综艺集团董事长昝圣达关注到养老机器人普及的难点,除技术尚未成熟外,工业化批量生产未实现导致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他建议政府设立大型产业基金支持核心零部件研发,在老龄化突出地区进行场景驱动试点,打造示范项目,营造创新应用生态,推动技术迭代,并通过完善产业链、推广租赁模式、提供政府补贴等方式优化成本,让智能养老机器人走进寻常百姓家。
全国人大代表杨山红建议推行“时间银行”养老模式,这一模式本质上是志愿服务激励回馈机制,能减轻子女赡养压力,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但在实践中存在跨区域兑换受阻、服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她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开发“全国时间银行统一平台”,建立跨区域联盟,制定统一兑换规则,建立监督机制,并构建“时间银行+托育服务”双循环,提高社会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