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出现腔隙性脑梗死怎么办?科学使用4类药物,保护大脑功能
发布时间:2025-02-22 02:48 浏览量: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人的大脑就像一座复杂的“电网”,各条“线路”相互连接,保证我们的思维、行动和感知能力。但到了老年,一些微小的“电线”可能会被堵住,导致部分区域供血不足。
这就是腔隙性脑梗死,一种常见的老年人脑血管病。
许多老年人得了腔隙性脑梗死后,没有明显症状,日常生活似乎不受影响。
但大脑的小血管已经受损,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走路不稳等情况可能会慢慢出现,甚至增加痴呆和中风的风险。面对这种情况,科学使用药物是保护大脑功能的关键。
医生通常会根据病情,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降压药、调脂药、改善微循环药四类药物,帮助大脑维持正常运转。
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往往和血液黏稠、血小板“抱团”有关。血小板就像马路上的车辆,如果它们聚集在一起,就可能堵住“道路”,导致脑细胞缺血坏死。
医生会开一些抗血小板的药物,比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让血小板“各走各的”,减少血管堵塞的风险。
阿司匹林是最常见的抗血小板药,每天吃小剂量(一般是75mg或100mg),就能有效减少血栓形成的概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伤胃,因此饭后服用,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如果有胃溃疡或胃出血病史,医生可能会换成氯吡格雷,它对胃的刺激较小,但价格略高。
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幕后黑手”。
长期的高血压会让血管壁变硬、变窄,增加堵塞的风险。想让血管畅通,血压必须稳定。
医生可能会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钙离子拮抗剂(如氨氯地平)、ACEI类药物(如培哚普利)、ARB类药物(如厄贝沙坦)等降压药。
降压药的选择因人而异。
有些老年人吃了氨氯地平,可能会出现脚肿,这时候医生可能会换成培哚普利或厄贝沙坦,它们能降压,还能保护肾脏。如果血压忽高忽低,医生可能会建议早晚分开服用降压药,让血压更平稳。
老年人不能盲目追求低血压,血压下降过快可能会让大脑供血不足,导致头晕甚至晕倒,因此控制在130/80mmHg左右较为合适。
血管内的“垃圾”主要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它们会在血管壁上堆积,形成斑块,使血管越来越窄,甚至突然破裂,导致严重的脑梗死。
医生会开一些调脂药,帮助血管“清道夫”清理这些有害物质。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是最常见的调脂药。它们能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还能稳定血管内的斑块,防止其破裂。
但有些老年人服用他汀后会肌肉酸痛或肝功能异常,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调整剂量或换成依折麦布等其他调脂药。
服用调脂药时,不能擅自停药,因为一旦停药,胆固醇可能会迅速反弹,增加血管堵塞的风险。
吃他汀类药物时,要避免大量食用柚子,因为柚子会影响药物代谢,导致药效增强,增加副作用风险。
除了防止血栓、控制血压和清理血管,“改善微循环”也是关键。大脑的微小血管就像农村的小路,如果垃圾堆积,车辆就无法通行。
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能帮助血液更顺畅地流动,让大脑获得充足的营养和氧气。
常见的改善微循环药物有银杏叶提取物(如银杏酮酯)、长春西汀等。这些药物能扩张血管、增加脑供血,对记忆力减退、头晕、手脚发麻等症状有一定帮助。
但需要注意的是,银杏叶制剂有一定的抗凝作用,如果和阿司匹林一起服用,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药物可以帮助控制病情,但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重要。
饮食要清淡,少吃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物,多吃一些燕麦、玉米、豆腐、深海鱼、西红柿、胡萝卜、核桃等,对血管健康有帮助。
每天喝足够的水,避免血液太黏稠,特别是早晨起床后,先喝一杯温水,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保持适量运动,比如每天散步30分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但不要剧烈运动,尤其是血压高的老年人,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血压波动,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保证充足睡眠,晚上睡不好,血管容易收缩,影响大脑供血。如果睡眠不好,可以在睡前泡脚、听轻音乐,帮助放松神经。
最重要的是,定期复查,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用药,确保药物发挥最佳效果。如果出现突然的头晕、肢体无力、口齿不清、视力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以防发生更严重的脑中风。
腔隙性脑梗死虽然“小”,但不能掉以轻心。科学使用抗血小板药、降压药、调脂药、改善微循环药,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减少病情恶化的风险,保护大脑功能。
老年人要照顾好自己的大脑,就是为未来的生活质量打下基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南(2020)》
《老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19)》
《中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
- 上一篇:中老年买古筝指南:预算、材质、品牌全解析
- 下一篇:关窗!关窗!关窗!常州发布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