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以上老年人,血压多少才正常?不同情况,目标值各不同

发布时间:2025-03-21 13:38  浏览量:4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版)》. 中国高血压联盟,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 《老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中华老年心血管病学杂志, 2022年第24卷第1期.

有些事儿,大家都觉得自己门儿清,但真碰上了,才发现原来一直都弄错了。就像“老年人的血压多少才算正常”这回事,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头晕、不胸闷,血压高点低点无所谓——这想法,错得离谱!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事儿。

说白了,血压这东西,就像水管里的水压,太高了容易爆,太低了供不上水。65岁以上的老年人,血压到底多少才算合适?不同情况,目标值可不一样!

一、“正常血压”到底是多少?别再相信“三个120”了!

我们小时候学数学,老师教我们背“三个三得九”,于是大家就觉得三乘三永远是九。结果呢?长大了才知道,数学里还有小数点、分数,还有个东西叫“误差”!

血压的事儿也一样。

很多人都觉得,血压标准就得是120/80 mmHg,谁高了谁低了都不行。错!大错特错!

最新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版)》里明确指出,65岁以上的老年人,血压目标值应该根据个体情况调整:

· 一般健康的老年人,收缩压应控制在130-139 mmHg之间,舒张压不低于70 mmHg。

· 患有糖尿病、慢性肾病的老年人,最好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但不能低于120/70 mmHg。

· 80岁以上的老年人,血压控制可以稍微宽松一点,但收缩压最好别超过150 mmHg。

这说明啥?血压管理不是“一刀切”,而是得看个人情况!

二、血压高一点,没感觉?那是“温水煮青蛙”

有些老人家说:“我血压150,没事儿啊!不头晕,不胸闷,精神着呢!”

这就像啥?就像有的人喝酒,刚开始一杯就脸红,后来一瓶下去脸都不红,难道是酒精不起作用了?不!是身体的警报系统坏了!

高血压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它没啥明显症状,但它干的坏事儿可一点不少! 长期血压高,血管就像被高压水冲刷的水管,时间久了就会变硬、变脆,最后不是爆了(脑出血),就是堵了(脑梗、心梗)。

“我没感觉”并不代表“没危险”! 就像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了不一定立刻有什么不适,但等到出现并发症,那可就是大麻烦了!

三、“低一点更健康”吗?小心头晕摔跤,血压不能降得太狠!

有人一听说高血压危险,就开始猛吃降压药,恨不得把血压降到100/60 mmHg,觉得低一点更健康。错!血压降得太低,反而更危险!

老年人血压过低,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容易摔跤! 你想啊,血压低了,脑供血不足,站起来容易头晕,头一晕,腿一软,一摔,髋骨骨折,这可是老年人最怕的事儿!髋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率高达25%-30%!

所以,降压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稳!稳!稳! 一般来说,老年人收缩压控制在130-139 mmHg,既能保护心脑血管,又不会增加摔倒风险。

四、早上血压高,晚上血压低?警惕“晨峰高血压”!

有些老人说:“大夫,我每天早上起来测血压,150!可到了晚上,就降到130了,这算高血压吗?”

这就像天气,早上冻得瑟瑟发抖,中午热得出汗,晚上又凉飕飕——温差大,身体受不了!

“晨峰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危险的一种血压波动模式,早上六七点,血压飙升,容易诱发心梗、脑梗! 很多老年人都是在清晨突发脑中风,问题就出在这里!

所以,早晨的血压一定要重点关注! 如果发现自己晨起血压高,可以跟医生商量,看看是不是需要调整降压药的服用时间,比如晚上服用长效降压药,让血压更平稳。

五、到底吃啥降压药?别自己瞎琢磨,降压药有“个性”!

降压药就像“管家”,每种药的性格都不一样,得选对“管家”才能把血压管好。

· 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性格温和,平稳降压,适合大多数老年人。

·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擅长“排水”,适合水肿、高血压的老年人,但容易导致低钠、低钾,要注意补充电解质。

·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适合心脏不好的人,但有些人吃了会觉得乏力。

· 普利类(如依那普利)、沙坦类(如缬沙坦):保护肾脏,适合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肾病的老年人。

吃降压药,不是“哪个便宜吃哪个”,而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选! 降压药也不能随便停,一旦停药,血压可能会反弹,甚至更高!

最后,记住这几点,血压稳稳的!

1. 65岁以上的老年人,血压目标值一般是130-139/70-80 mmHg,别盲目追求120/80!

2. 血压高了不一定有感觉,但它在“悄悄伤害”你的血管,千万别大意!

3. 降压不能太猛,血压过低容易摔倒,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人,更要稳住!

4. 关注晨起血压,别让“晨峰高血压”害了你!

5. 降压药要选对,不能自己乱换、乱停,一定要遵医嘱!

血压这东西,就像水管的水压,得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太高了会炸,太低了供不上水。稳稳地控制住,才能健康长寿!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