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中风前一周会出现这个警告信号,可惜太多中老年人错过了

发布时间:2025-03-25 10:42  浏览量:2

参考资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19年版);《中国卒中学会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年第52卷第11期;《早期预警征兆与脑卒中预防》,中国卒中杂志,2023年第18卷第3期;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22》。

每年,中国约有近300万人初次发生脑卒中,平均每12秒就有1人"中风"。

然而,最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中风发作前的警示信号早已出现,却被大多数人忽视了。

"昨天还好好的,怎么今天就中风了?"这是我在神经内科门诊最常听到的疑问。事实上,中风并非毫无征兆,它往往会提前"打招呼"。

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数据显示,超过78%的中风患者在发病前一周内曾出现过明显的预警症状,但仅有不到30%的人对此引起重视。

李大爷今年65岁,退休前是一名企业高管。一个月前,他突然在公园晨练时倒地不起,被紧急送医后确诊为脑梗死。

当我接诊时,他的右侧肢体已完全瘫痪,语言也不清晰。

让人心痛的是,在详细询问病史后,我发现在中风前的一周,李大爷曾有过三次"小症状":一次是右手突然无力,拿不稳茶杯,持续了约10分钟;一次是说话突然变得含糊不清,家人以为他太累;还有一次是突然眩晕,伴随短暂的视物模糊。

这些看似"小事"的症状,正是临床上所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的研究数据,TIA后一周内发生严重中风的风险高达10%,一个月内高达30%。

它是大脑向我们发出的最后"求救信号",却常常被忽视。

根据《中国卒中学会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以下七种症状是中风前最常见的预警信号:

突发的单侧肢体麻木或无力:这是最常见的预警信号。

比如突然感觉一侧手臂、腿部发麻或无力,甚至拿不稳东西、走路不稳。

短暂的言语障碍:突然说话含糊不清、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达,或者理解别人说话困难。

短暂的视力障碍:突然一只眼睛或两只眼睛视力模糊,或者出现视野缺损。

突发剧烈头痛:没有明显诱因的剧烈头痛,尤其是"从未有过的最严重头痛"。

突然眩晕伴行走不稳:特别是伴有恶心、呕吐、走路不稳等症状。

短暂意识模糊:突然反应迟钝、思维混乱、无法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

面部不对称:突然一侧面部下垂、嘴角歪斜,或感觉面部麻木。

最关键的特点是,这些症状常突然发生,且可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自行缓解,让人误以为"没事了"。

中国卒中杂志2023年的研究显示,正是这种"假象"导致超过65%的患者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我的另一位患者王阿姨就是因为记住了这四字口诀而幸运地避免了严重中风。那天她正在家做饭,突然感觉右手发麻,拿不稳锅铲,同时觉得头晕,嘴角有点歪。

她立即想起了社区医生教过的"麻、偏、晕、痛"中风预警口诀,马上让家人送她到医院。

经过急诊处理和短期住院治疗,王阿姨幸运地避免了严重后果。

影像检查显示她的大脑已有小面积缺血性病变,但及时的干预阻止了病情恶化。

事实上,中风救治有个黄金时间窗—"4.5小时"。《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22》强调,在症状出现后4.5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提高恢复几率。

而对于出血性中风,早期干预同样至关重要。

规律监测血压高血压是中风的头号危险因素,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可使中风风险降低40%。

建议50岁以上人群至少每月测量一次血压。

定期体检不能少:建议每年做一次包含血脂、血糖、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项目的体检,早发现潜在风险。

合理膳食:减少高盐、高脂饮食,增加蔬果摄入。

研究表明,每天摄入5份以上蔬菜水果的人群中风风险降低30%。

适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可降低中风风险达25%。

戒烟限酒:吸烟者中风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4倍,过量饮酒也会显著增加中风风险。

情绪管理:长期精神紧张、抑郁可使中风风险增加29%,学会减压放松尤为重要。

学会识别警示信号:一旦出现前文提到的任何预警症状,即使很快消失,也应立即就医。

特别提醒:对于已出现"小中风"(TIA)的患者,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至关重要,这可使再次中风的风险降低80%以上。

中风不仅威胁生命,更会带来长期残疾。

据统计,约75%的中风幸存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有些人需要终身依靠他人照顾。

"预防胜于治疗"这句老话用在中风上再贴切不过。希望每位读者都能记住这些预警信号,关爱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当发现这些警示信号时,请不要心存侥幸,立即就医可能会挽救一个完整的生命和一个幸福的家庭。

最后,我想说的是,生活中太多人把健康当儿戏,把小病拖成大病,宁可在马路上花一分钟等红灯,也不愿在医院里花十分钟测血压,这样的健康观念必须改变。

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今天起重视这些看似微小却关乎生命的"信号",让中风这个"隐形杀手"无处可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