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老年痴呆患者有多难?养老照护路在何方?
发布时间:2025-03-23 13:30 浏览量:7
“老了以后真的就是有羞耻感,但是你要坦荡地接受,老去就是个羞耻的过程,没什么可躲避的。”当北大教授胡勇说出这句话时,我们似乎被一股沉重的力量击中,不得不直面每个人都终将面对的现实——衰老与照护。
胡勇教授的母亲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这一疾病如同无情的黑洞,逐渐吞噬着老人的认知与记忆。在长达数年的照护过程中,胡勇教授经历了无数的艰难时刻。疫情期间,为了保护老人免受新冠病毒的威胁,他辞退了小时工,独自承担起24小时照护的重任。
在照顾父母的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了照顾对象自理与不能自理之间的巨大差别。当照顾对象失去自理能力,吃饭、穿衣、上厕所、洗澡等日常琐事都变得异常艰难,照顾者的负担也成倍增加。
胡勇教授的母亲在患病后,出现了妄想、脾气暴躁等症状,晚上不睡觉,还经常找茬吵架。面对这些,胡勇教授也会崩溃、大哭,但他依然选择坚持。
他的经历并非个例。据相关数据显示,30%-40%的照护者都患有抑郁症,他们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却常常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因为照顾者群体的倦怠现象与医护人员极为相似,体力透支、失眠、健康受损等问题困扰着他们。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症照护者,抑郁症的发作率高于癌症或中风的照护者。
然而,在艰难的照护过程中,也有一些温暖的瞬间支撑着胡勇教授。当看到母亲对自己笑,握住自己的手不放时,他感受到了母亲的回应,这些瞬间成为他坚持下去的动力。他也意识到,照顾者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建设,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以更好地应对照护过程中的挑战。
在养老照护的话题中,尊严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衰老意味着尊严的丧失,从一个社会化的人变成一个完全依赖他人的个体,这种落差让人难以接受。胡勇教授的母亲毕生爱干净,患病后却不得不面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困境,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种尊严的丧失。
但胡勇教授对尊严有了新的认知。他认为,当我们需要别人照顾时,把它当成一个天经地义的事情,接受别人的照顾,其实也是一种尊严。
照护者通过自己的行动,如为老人洗澡,让老人保持清爽,符合他们一直以来的生活要求,这也是在努力弥补老人逐渐丧失的尊严。
对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来说,虽然他们在疾病的后期可能无法感知尊严等情感,但照顾者的照护行为依然重要。
当照护者的行为能够被其他非阿尔茨海默症的照顾对象看见、感受到,并得到肯定、欣赏和赞扬时,这对照护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励,也有助于双方建立良好的交流。
我们不能把尊严想得太狭隘,在衰老和疾病面前,我们要学会接受现实,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尊严的变化。同时,社会也应该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尊重和理解,让他们在晚年能够保持应有的尊严。
养老照护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责任,更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目前,我国的养老现状不容乐观。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90%以上的人选择居家养老,只有约3%的人会去专业养老院,还有一部分人依托社区养老。
但实际上,我国大量养老院的床位空闲,除了观念因素外,经济原因也是重要因素。农村老人退休金少,城市居民也难以承担好的养老院费用,而一般养老院条件又较差。
社区养老作为居家养老的重要补充,目前发展也并不完善。政府和商业机构都应该重视社区养老的建设,例如进行小区的适老化改造,建立社区医院、护理员服务体系、养老所、老年食堂等配套设施。这些设施不仅能为家庭照护者提供喘息机会,还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在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清晰的社区支持体系,为老年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我国也应该借鉴这些经验,结合国情,加快养老体系的建设。同时,我们还需要培养大量合格的护理员,通过培训、认证等方式,让他们能够为家庭照护提供专业的帮助。
此外,社会应该更加关注照护者群体,让他们的声音被听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例如,推动上门足浴等服务的发展,解决家庭照护者的实际需求。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完善的养老体系,让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晚年得到妥善的照顾,拥有尊严和温暖。这不仅是对老年人的尊重,也是我们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完善的养老未来,让每一个人都能无惧衰老,坦然面对人生的最后旅程。
文本源自@是个人物音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