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别忽略“看不清”,这种病致盲率很高!
发布时间:2025-03-28 16:02 浏览量:4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但你是否知道
这扇“窗”中最核心的区域——黄斑
正悄然成为中老年人视力的“隐形杀手”?
随着年龄增长
许多人将视力模糊归因于白内障或老花眼
却忽视了另一种可能
黄斑变性
这种疾病一旦进展
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
01
黄斑是什么?为何如此重要?
如果把眼睛比作一台精密的相机,黄斑就是“底片”中最核心的区域。它位于视网膜中心,因富含叶黄素而呈现暗黄色。
黄斑(macula)位于后极部视网膜,视乳头颞侧3~4mm,水平线下0.8mm处,直径约1.5mm,为黄色轻度凹陷区域。黄斑中央约350μm,此处与光感受器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均被挤到这个区域的周围,因此这个区域特别薄。在黄斑的中央是中心小凹,此处只有视锥细胞。黄斑在视网膜中有其非常特殊的功能,主要是辨别物体的颜色、精细形态、明亮程度及探测物体的距离和追随物体的运动等。
黄斑部有其独特的组织学特点及相应的生理功能。
1.在中心凹处,视网膜内层逐渐变薄,形成倾斜面,在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仅为0.37mm,中心小凹更薄,仅为0.13mm。在中心小凹的底部,光感受器直接暴露于表面,分布着高度密集的纯视锥细胞,其密度达到每平方毫米有15x10⁴个细胞,这为高锐利的视敏度创造了条件,此处的视锥细胞细而长,大约70μm长,顶部宽1μm,底部宽1.5μm。
2.在中心凹处,每一个光感受器细胞与一个双极细胞相连接,一个双极细胞与一个神经节细胞相连接,另外,视乳头黄斑束的神经纤维几乎占视神经的全部纤维的一半,这样将吸收光线所引起的反应很快地传导,并且,同时进行信息处理,达到较大程度的信息加工,所以,中心凹处视敏度高,成像清晰。
02
黄斑变性,谁是“幕后黑手”?
黄斑变性并非皮肤上的黄褐斑,而是黄斑区结构的退行性病变。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
年龄增长:50岁以上人群高发,年龄越大风险越高。
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全身性疾病可加速黄斑损伤,如糖尿病患者易并发黄斑水肿。
不良习惯:吸烟、紫外线长期暴露、过度用眼等均可能诱发或加重病变。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黄斑变性患者的人群需格外警惕。
03
警惕这些信号!黄斑变性的三大症状
中心视力下降:看东西像蒙了一层雾,阅读时文字模糊成团,严重时连钟表指针或亲人面容也难以辨认。
视物变形:直线变弯曲、门窗边缘扭曲,如同“哈哈镜”效果,提示黄斑结构异常。
视野中央黑影:眼前出现固定暗点或遮挡感,尤其在注视正前方时最明显。
04
科学应对:黄斑变性并非“绝症”
01
1. 精准诊断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血管造影等检查,可清晰判断黄斑病变类型(干性/湿性)及严重程度。干性型以黄斑萎缩为主,进展较慢;湿性型因异常新生血管渗漏、出血,可能迅速致盲。
02
2. 有效治疗
抗VEGF药物:湿性黄斑变性的首选疗法,通过眼内注射抑制新生血管生长,减轻出血和水肿,挽救视力。
激光与光动力疗法:针对特定病例,可封闭渗漏血管或减缓病变进展。
关键提示:治疗越早,视力保留的可能性越大!若延误治疗,黄斑区可能形成永久性瘢痕,导致视力不可逆丧失。
05
预防胜于治疗:护黄斑,从小事做起
戒烟、避二手烟:吸烟者患病风险比非吸烟者高2-4倍,戒烟是保护黄斑的第一步。
饮食抗氧化:多摄入深色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蓝)、深海鱼(富含Omega-3)、坚果(含维生素E),补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
防晒护眼:户外活动佩戴防紫外线太阳镜,减少强光对黄斑的累积损伤。
控慢病、定期查:三高患者需严格控糖、控压、调脂,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一次眼底检查。
湘潭爱尔仁和医院提醒您:黄斑变性早期症状易被忽视,但通过科学治疗,多数患者可有效延缓视力下降。若出现视物变形、中央黑影,务必及时就诊,切勿迷信‘偏方’或盲目等待。守护黄斑,守护生活的色彩, 若您或家人出现视力异常,请立即至专业眼科医院排查,早发现、早干预,让清晰视界常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