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老年人看病,如何省时省力 | 科普时间

发布时间:2024-10-19 14:36  浏览量:7

家有老年人,总免不了去医院看病。作为家属,您是不是时常有这样的困扰:好不容易挂到了心仪医生的号,见到医生却不知从何说起;老年人不愿意做检查,抗拒住院,家属不知该怎么劝说……

陪老年人看病,如何才能省时又省力?代替老年患者接受问诊,怎样才能更高效呢?

1 看病前要做好这些准备

当老年人出现2种或2种以上慢性健康问题时,就可以称为“老年共病”。共病可以是脏器疾病、精神心理问题、老年综合征,也可以是其他影响健康的问题。所以,在看病前理清思路尤为重要。

家属陪同老年人看病时,应提供详细的病史、用药史、检查结果和当前存在的问题等信息。对于希望医生解决的问题,家属可以做好日常记录,包括症状、发病时间、发病规律、已做的检查等。对于正在服用的药物,最好拍照记录或随身携带药盒,也可以列一张用药清单。详细的用药清单可以为医生的诊疗提供线索,避免出现处方过量或剂量不足的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用药问题,提高药物重整的效率和质量。

如果就诊的目的是慢性病管理,除了提供最近3个月的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血脂等数据,还要记录最近两周的血压、血糖、心率等慢性病监测指标。

除非万不得已,就医时还是应该本人到场,尤其是初诊患者。否则,在很多情况下医生只能提供咨询建议。

2 并非所有“病症”都需要住院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家属在老年人稍有不适时,就想将他们送往医院住院治疗。这份孝心无可厚非,但我们也要思考一个问题:医院真的是老年人健康的“保险箱”吗?

其实,老年人的许多“病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疾病,而是自然衰老的表现,如同脸上的皱纹和头上的白发。绝大部分老年慢性疾病都是无法根治的,它们往往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相对稳定期。慢病管理的关键在于尽量维持疾病稳定、不加重,维护器官功能,而非过度干预。管理内容包括日常监测血压、血糖、心率、体重、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接受生活方式指导,定期随诊。

当老年人面临急性疾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时,及时住院治疗是必要的。医生可为老年患者制订专业的治疗与护理方案,并为患者出院后的疾病控制和日常照护提供指导。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老年人的病情稳定,就应尽快安排出院。因为长时间住院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因检查而错过进餐时间、睡眠受到干扰、空间限制导致活动减少、卧床时间增加等,进而可能引起衰弱、肌肉萎缩、跌倒、血栓栓塞性疾病、院内感染等,影响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3 家属要尊重老年人的意愿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真正的尊重是让老年人有选择权和掌控感,而不是替老年人做主、事事包办。让老年人保持对自己生活的控制能力也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老年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在面对老年患者时,会尊重他们的想法,也会建议患者家属更多地关注患者本人的意愿。医生会客观、详细地告知病情、诊疗方案、可能带来的益处与风险,以及经济负担等。特别是在面对共病处理或者不同治疗方案可能带来不同结果的情况下,医生会优先考虑符合患者意愿的治疗方案。

建议老年人在身体健康或意识清醒的时候,提前对自己未来可能失去意识或表达能力时的医疗问题做出安排,以确保自己的意愿得到尊重和执行。在老年人看病的问题上,家属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尊重老年人的想法和选择。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 康琳 张淑娟

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 康琳

标签:

外部推荐